1.华为余承东称要一把干翻BBA

2.小米造车和哪个公司合作 与长城合作消息不实

3.销量腰斩,四度换帅,北汽新能源还没找到转折点

小米入股北汽蓝谷_小米汽车代工厂是北汽蓝谷吗

此外,小米 汽车 的经营范围包括: 新能源车整车制造、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发、智能车载设备制造、锂离子电池制造、销售 汽车 、应用软件服务等。

汽车总部落地:造车之路为何从北京亦庄开始?" img_height="230" img_width="612" data-src="//imgq7.q578/ef/0904/78a37c9cc50185eb.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登记地址为小米集团北京亦庄产业园区

汽车总部落地:造车之路为何从北京亦庄开始?" img_height="459" img_width="612" data-src="//imgq7.q578/ef/0904/e49cb45572ea761b.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汽车总部落地:造车之路为何从北京亦庄开始?" img_height="459" img_width="612" data-src="//imgq7.q578/ef/0904/8c6cbd10188ac865.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小米 汽车 为何落户北京亦庄?

业务方面, 8月25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以约7737万美元的总交易金额收购自动驾驶公司DeepMotion Tech Limited(深动 科技 )。完成交易后,深动 科技 将成为小米的全资子公司。

天眼查信息显示,深动 科技 专注于提供高级驾驶系统的感知、定位、规划及控制的算法,以及自动驾驶应用的全套软体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所在地同样位于北京市。

政策方面, 《北京市智能网联 汽车 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19年-2022年)》明确指出,2022年,形成满足高级自动驾驶(L4级别)要求的智能网联 汽车 完整技术体系;全市智能网联 汽车 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具体到亦庄,今年3月,《中国 ( 北京 ) 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亦庄组团首批产业政策》明确提出“打造新能源及高端 汽车 产业发展核心承载地”的目标,并针对不同条件设定了最低3000 万元、最高1亿元的资金支持政策。

其中,“鼓励国内外新能源智能 汽车 整车厂商落户开发区。对带动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可给予龙头企业最高1亿元创新资金支持;鼓励自动驾驶技术研发达到L4级别以上有条件规模化生产。对完成首批成果转化的企业,根据成果转化效果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最高3000万元。”

上述政策均提及L4级智能驾驶,而就在今年7月底,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其微博发布招聘海报,并表示:首批招募500位自动驾驶技术精英,自研行业领先的L4级智能驾驶能力。

此外,今年4月发布的《北京市智能网联 汽车 政策先行区总体实施方案》显示,将包括亦庄新城22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设为政策先行区。

人才培育方面, 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均位于北京市,且不少国内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管理层均出自上述高校。

地理位置方面, 高德地图显示,小米 汽车 北京亦庄总部距离北汽新能源蓝谷研发中心仅2.9公里;同时,奔驰研发中心、富士康精密组件以及多家物流公司也位于亦庄。

如若上述消息属实,意味着小米原有部门及周边产业在造车方面或可形成一定区位协同优势。

此外,2020年7月,占地161亩的国汽智联研发中心项目在亦庄开工,围绕自研项目实验开发、服务市场研发实验开发、公共检测认证服务规划建设。

小米造车:17位成员合影、已入职300人

9月1日,雷军在其微博官宣“小米 汽车 正式注册”,并公布了一张共有17人的合影,这也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小米 汽车 的核心成员”。

汽车总部落地:造车之路为何从北京亦庄开始?" img_height="408" img_width="612" data-src="//imgq7.q578/ef/0904/85436c0b5fc4bc03.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有媒体报道称,合影人员包括:在供应链与电池方面经验颇丰的小米集团副总裁、参谋长、小米集团购委员会张峰、前宝马iX的外观主设计师李田原等。总体来看,17位合影人员主要涉及生态链、软件、销售等业务。

此外,根据小米官方消息,小米 汽车 已收到超2万分简历,但仅有约300人完成入职。据悉,小米 汽车 团队目前还处于扩张阶段,预计相关人才招聘将持续至年底。

当前,小米 汽车 版图已逐渐浮现。

其中,除收购自动驾驶公司深动 科技 外, 在自动驾驶方面, 小米投资了ADS(自动驾驶系统)、ADAS(高级驾驶系统)技术与产品供应商纵目 科技 、国内激光雷达初创企业禾赛 科技 、可为车企提供L2-L4级自动驾驶“融合感知+智能决策”软硬件集成系统的上海几何伙伴。

此外,今年7月,智能出行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海之博电子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独家投资。

动力电池方面, 小米投资了动力电池研发生产商蜂巢能源、动力电池上游材料商赣锋锂电。

芯片方面, 今年8月,模拟与混合信号芯片设计公司聚芯微电子宣布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该轮融资由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华业天成、恒信华业等联合领投。

智慧停车方面, 今年8月,“城市级智慧停车、静动态交通”领域企业智慧互通(爱泊车)宣布获得小米集团的战略投资。

该专家进一步解释道:“当前,新能源 汽车 供应链的逐渐成熟与底层平台的开放,让造车的难度与成本进一步降低。随着软件定义 汽车 的趋势愈发明晰, 汽车 行业的商业模式逐渐由一次性硬件收费转换为‘硬件作为流量入口、软件持续收费’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软件在其中的占比进一步加大。而本就以软件为主营业务的 科技 公司,其技术与生态优势则是切入赛道的最佳武器。”

华为余承东称要一把干翻BBA

固态电池的龙头企业(最新一览)

固态电池是一种电池科技。普遍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和锂离子聚合物电池不同的是,固态电池是一种使用固体电极和固体电解质的电池。下面小编带来固态电池的龙头企业,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带来参考。

固态电池的龙头企业

固态电池的龙头企业如下:

1、北京卫蓝:2016年成立,专注于固态电池的研发与生产,卫蓝新能源脱胎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2、清陶能源:2016年成立,专注于固态电池的研发与生产,率先实现了固态锂电池的产业化,建有国内首条固态锂电池生产线,2023年,续航超千公里的长续航固态电池将会在上汽的新款车型上实现应用。

3、赣锋锂业:旗下子公司赣锋锂电,于2022年1月,完成了首批搭载固态电池的50辆东风E70电动车的交付工作,开始了车辆的试运行。

4、辉能科技:固态电池龙头供应商,公司预计2023年实现100%硅氧体系,2024年实现锂金属负极体系的全固态电池量产。

5、宁德时代:作为锂电龙头企业,自然不会错过下一代电池技术,公司已深耕固态电池多年,并作出了电池样品,但没有详细的量产时间。

6、比亚迪:凭着刀片电池出圈,2016年起就自研固态电池,也发布了多个固态电池相关专利,为氧化物技术路线。

7、国轩高科:官方称已开发出了能量密度达360Wh/kg的半固态电池,已获车企的认可和项目定点,2022年底将会小批量装车试运行。

8、蜂巢能源:背靠长城汽车,目前旗下全固态电池实验室,已研发出了国内首批20Ah级硫系全固态原型电芯,该电芯能量密度达350-400Wh/kg,但还需要实现商用,有消息称,蜂巢能源已在筹划上市事宜。

9、孚能科技:该公司一直坚持软包电池技术路线,目前第四代半固态软包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已达到了330Wh/kg,相比第一代的260Wh/kg的能量密度已经有了质的飞越,即将实现量产。

10、北汽蓝谷:固态电池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正在开展整车相关试验。

固态电池龙头股排名

固态电池上市公司龙头股有哪些?

赣锋锂业:固态电池龙头,在毛利润方面。

在近7个交易日中,赣锋锂业有6天下跌,期间整体下跌9.71%,最高价为83.55元,最低价为81.51元。和7个交易日前相比,赣锋锂业的市值下跌了146.62亿元。

公司正在对固态电池进行广泛的试验工作,在浙江宁波将投资建设一条亿瓦时级的中试生产线。

比亚迪:固态电池龙头,在毛利润方面。

近7日股价下跌6.56%,2022年股价下跌-7.54%。

15年9月,签署了《储能电站和光伏电站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书》,联手格林美,打造废旧电池——新电池——储能电站产业闭环。

当升科技:固态电池龙头,在毛利润方面。

近7个交易日,当升科技下跌8.53%,最高价为70.35元,总市值下跌了28.52亿元,2022年来下跌-33.31%。

公司固态锂电材料已对国内外多个客户送样,产品性能获得广泛认可,目前正根据客户反馈和需求进行后续研究开发。。

固态电池上市公司其他的还有:金龙羽、广汽集团、科森科技等。

固态电池第一龙头股南都电源

1.固态电池

固态电池是电池技术的一种。与目前广泛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和锂离子聚合物电池不同,固态电池是使用固体电极和固体电解质的电池。因为科学界认为锂离子电池已经到了极限,所以近年来固态电池被认为是可以继承锂离子电池地位的电池。固态锂电池技术利用锂和钠组成的玻璃化合物作为导电物质,替代了以往锂电池的电解液,大大提高了锂电池的能量密度。

2.固态电池的优势

(1)光-高能量密度。使用全固体电解质后,锂离子电池适用的材料体系也会发生变化。其中一个核心点就是不需要使用嵌锂石墨负极,而是直接使用金属锂作为负极,可以明显减少负极材料的用量,显著提高整个电池的能量密度。

(2)薄——体积小。在传统的锂离子电池中,需要使用隔膜和电解液,两者加起来占据了电池近40%的体积和25%的质量。但如果用固体电解质(主要是有机和无机陶瓷材料)来代替,正负极之间的距离(传统上用隔膜电解质填充,现在用固体电解质填充)甚至可以缩短到几到十几微米,这样电池的厚度就可以大大降低——因此,全固态电池技术是电池小型化、薄膜化的必由之路。

(3)灵活性的前景。即使是脆性的陶瓷材料,当厚度在毫米级以下时,也常常可以弯曲,材料会变得柔韧。相应的,全固态电池在轻薄化后,柔韧性会有明显的提升。通过使用合适的封装材料(不能是刚性外壳),制成的电池可以承受数百到数千次的弯曲,从而保证性能基本不衰减。

(4)更安全。传统锂电池可能存在以下危险:大电流工作时可能出现锂枝晶,刺破隔膜,造成短路损坏;电解液是一种有机液体,在高温下会加剧副反应、氧化分解、气体生成和燃烧的倾向。用全固态电池技术,可以直接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固态电池第一龙头企业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真正固态电池的上市公司、固态电池第一龙头企业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中科院固态电池上市龙头股票有哪些

1.国内固态电池公司有很多,且目前固态电池还处于早期研发阶段,谁才是真正的龙头企业,一切都是未知的。

2.目前固态电池有3种技术路径: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固态电解质。

3.丰田、LG、松下、宁德时代均为第一种,国内企业以第二种为主,包括清陶能源,赣锋锂业等,第三种以欧美企业为主。

4.1、北京卫蓝2016年成立,专注于固态电池的研发与生产,卫蓝新能源脱胎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5.目前北京蔚蓝正在与蔚来汽车合作,将基于ET7车型,推出续航1000公里的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360Wh/kg,电池容量150度电,预计2022年底或2023年上半年实现量产。

6.目前该公司还未上市,蔚来汽车是其大股东,小米、华为哈勃、吉利汽车也是其股东。

7.2、清陶能源2016年成立,专注于固态电池的研发与生产,率先实现了固态锂电池的产业化,建有国内首条固态锂电池生产线,2023年,续航超千公里的长续航固态电池将会在上汽的新款车型上实现应用。

8.上汽、北汽均参与了清陶能源的投资,当升科技是其电池材料供应商。

辉能固态电池什么时候开始量产?

近十年,随着时代的进步,新能源车的蓬勃发展,各方企业围绕着产业生态链展开了一场技术与生产的激烈斗争,而动力电池更是及造车势力蓝图上的重中之重。为了提升能量密度及安全性,电池厂除了在现有锂电池技术架构下研发高活性负极材料外,企业家们更是不计成本地投入固态电池研发领域,望能通过绝对的安全性来创造绝对的优势,谁有机会研发出真正可商用、可量产的固态电池,谁便能角逐新能源车的下一个世代。

事实上,早在12年,辉能科技就发布了可以弯曲的薄型固态电池─FLCB(flexiblelithiumCeramicBattery),获得来自软银中国、丹丰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过亿美元的投资,14年开始量产固态电池,供货HTC,并将产品应用于皮带、安全帽等智能穿戴产品,而后再进入智能卡与IoT市场。16年辉能科技发布第一代固态电池技术。随着电池技术与生产规模提升,辉能科技进入对电池容量与电性要求更高的新能源车市场,并于17完成第二代技术,将原本第一代的纯固态电解质改为第二代的混合固态电解质,同时应用高能量三元正极活性材料、硅碳负极材料与其他特殊添加材料,除大幅提升能量密度外,亦同步提升导电度及充放电能力,使辉能第二代锂陶瓷电池之各项电性表现均超越液态锂电池。另外,辉能在今年发布了建构于固态电池技术优势上的突破性机构设计——能将新能源车电池包体积减半、重量减少两成、成本降低三成的3D封装技术。

相较于多数尚在研发阶段的固态电池厂,辉能的先行者优势与独创的二代技术、3D封装技术吸引本国、日本、美国及欧洲车厂争相走访,除了共同打造固态电池纯电车样品外,亦与国内及欧洲车厂商讨合作在地建厂生产电池芯的方案。

小米造车和哪个公司合作 与长城合作消息不实

华为余承东称要一把干翻BBA

华为余承东称要一把干翻BBA,余承东不仅称要一年超越特斯拉、干掉BBA,更是爆料华为被美制裁后,小米即将破产,这些言论引发网友们的疯狂跟帖和热议,华为余承东称要一把干翻BBA。

华为余承东称要一把干翻BBA1

现在的汽车行业,因为越来越多的造车新势力参与在内。毕竟大家在汽车这个行业里面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有着无限可能性,不仅可以让自己赚得盆满钵满,并且能够做到名利双收。所以,就连赫赫有名的华为也要在汽车领域中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这不,网上曝光了华为高管余承东在早前的内部会议中发表了狠人发言,表示说要在一年内超越特斯拉,而BBA要全干掉。

从曝光的中能够看出余承东在讲这段话的时候,是非常的沉着淡定,因为他表示说自己非常看好旗下的两款车。从曝光的中能够看出余承东在讲这段话的时候,是非常的沉着淡定,因为他表示说。他非常看好今年年底的这两款车,特斯拉在国内汽车市场顶峰时期,特斯拉旗下的Model3和MondoY最多一个月。加起来一共卖3万多台,已经是很厉害的数字了。加起来一共卖3万多台,已经是很厉害的销量了。

而华为高管余承东表示说他希望他们上来第一年就能够干翻特斯拉,第2年能够远远超越他们,而且销量能够在200万台以上。并且他还表示说未来他们会生产更高配置的车,要在30~50万元之间超越德系的BBA,一把他们干掉,也就是说在三十到五十万元的价格区间的车型中,在国内汽车市场,没有奔驰宝马奥迪的生存之地。

而且,他对于自家的车型是非常的自信,因为余承东表示说中国的汽车市场大家要有正常人的智商判断就知道了。其实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大家不要去过分地相信一些道听途说的传闻,造车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不得不说,现在大家对于热爱程度越来越高了,跨界造车已经成为大家司空见惯的事情了。都说隔行如隔山,更何况是跨界造车,其实难度是非常大的。

但是,看到余承东如此的有信心,相信华为旗下的汽车一定是能够一路干翻特斯拉,还能够把德系的bb全部还能够把德系的BBA全部干掉。还能够把德系的BBA全部干掉,让我们期待华为汽车重返江湖,并且一飞冲天。

华为余承东称要一把干翻BBA2

近日,网上流传一段疑似2021年初余承东在华为内部会议上讲话,内容可谓相当劲爆。

余承东不仅称要一年超越特斯拉、干掉BBA,更是爆料华为被美制裁后,小米即将破产,但华为后来遭受美国制裁,让小米“咸鱼翻身”,捡了华为的大便宜。

这些言论引发网友们的疯狂跟帖和热议,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余承东具体是怎么说的?

一年干翻特斯拉,奔驰、宝马全干掉!

在华为的手机业务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新晋的汽车业务无疑是华为的'重头戏。关于汽车业务,余承东称今年销量目标30万辆,超过所有对手。

“我们后面还会提供更高端的版本,把奔驰、宝马、奥迪三十几万元到五十几万元的空间,一把干掉。”

余承东内部讲话称,华为汽车1年干翻特斯拉,两年一飞冲天,年销要迅速超过200万辆。

为了说明30万辆触手可及,他用了一个简单的算法,“用1000家门店卖车,(每家店)一个月卖30辆,一年就可以卖30万辆。”

华为仅仅以自身强大的渠道网络为依托,制定出30万辆的销量目标,受到不少人员的质疑。

有业内士表示,虽然华为一口气拿出1000家门店销售新能源汽车,但是手机店卖车和卖手机毕竟有着诸多差异,要短时间内将用户意向转化为实际订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汽车属于大宗商品,用户购买频率较低,华为把卖车当算术题,或许还是想得有些简单了。

另外,需要提出一点的是,特斯拉2021年的全球销量已经达到了936,000辆,即使华为能够一年卖出30万辆汽车,与特斯拉相比还是相差甚远,就更别说干翻特斯拉了。况且,目前蔚小理销售网络已经在不断完善,但是总体销量也刚突破10万辆,距离30万辆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华为为何入场汽车?

在华为的手机业务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新晋的汽车业务无疑是华为的重头戏。而对于华为入场汽车业务,余承东发表了这样的言论。

“我说句不好听的话,你看看中国的车厂。他们品牌没品牌,渠道没渠道,零售没零售,产品设计,体验各方面都不行,没有哪一项东西行。他连造车新势力都干不过,他还能干过谁?他的东西都卖不掉。”余承东表示,华为必须入场,帮助车企把车的设计和体验做好卖好。

不过,就目前与华为合作的一些车企来看,其销量表现都不尽人意。比如赛力斯5,截止去年11月底,赛力斯5累积销量为69辆。可以看到,即使在华为的加持下,5的月均销量也仅为800多辆。

要知道,在2021年4月上海车展期间,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赛力斯5的发布会上可是喊出了“500万辆年销量”的目标。

当然,除了失败的赛力斯5之外,同样与华为绑定的极狐也并没有迎来一次高光时刻。

2020年10月,极狐品牌首款车型阿尔法T上市,2021年4月,第二款新车阿尔法S上市,目前这两款在售车型,前者上市近9个月以来,月销量始终稳定保持在百辆水平,至于搭载华为全套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阿尔法S,单月销量同样未能突破三位数。

不一样的品牌,一样的惨淡销量,看来华为并不是车企的“灵丹妙药”。然而,两次的失败并没有打消华为成为汽车行业头部品牌的野心。

在问界M5发布会上,余承东表示,AITO 的目标是五年内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TOP3品牌。不过,这样的豪言壮志,网友们显然不买账。有网友表示“先把销量稳定在3000每月再开始做梦吧!现在就提世界前几,可笑至极。”

还有网友指出,“华为在通信领域很牛逼,但是在造车方面确是没有经验的,术业有专攻,这次M5基于赛力斯5打造,主要升级点只是搭载鸿蒙座舱,就是一个具体智能技术的应用而已,没大家想象的那么复杂。”

网友们的评论很毒辣,但事实确实是这样无情!自从华为宣布进入汽车领域以来,“华为”、“鸿蒙系统”让外界充满期待。但是,从赛力斯和北汽蓝谷极狐今年月平均销量仅三位数的表现来看,华为的加持并未让两个品牌一飞冲天。即使是入驻华为终端营销渠道的赛力斯5,其销量也让人大失所望。

技术和营销渠道的双重加持,华为入局汽车领域并未带来意想中的结果。俗话说“事不过三”,不知道与赛力斯5shi师出同门的问界M5,能否zaiji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打消外界的质疑。

华为手机等待重返江湖

关于华为手机业务方面,余承东在中爆料,华为已经在开发“绝对具有革命性的碾压性”的手机产品,正在积聚能量“一旦芯片供应问题解决了,将来重返江湖的时候,一定是具有巨大的能量爆发”。另外,余承东还透漏,新手机将与折叠屏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里余承东还曝光了曾经小米差点就“关门”了。

余承东称,小米雷军曾对他说,2020年4月份小米基本上要关门了。结果5月份,华为因美国多轮制裁,让小米咸鱼翻身,已经活过来了。

对此网友则b表示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华为和小米的细分人群并不同,买华为的人很少会去看小米。华为被制裁,更多的还是便宜了苹果。对此,你怎么看呢?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余承东,1969年生,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人,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1993年加入华为,历任3G产品总监、无线产品行销副总裁、无线产品线总裁、欧洲片区总裁、战略与Marketing体系总裁等。现任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管理委员会主任。而华为后来在智能手机业务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与余承东确实有很大的关系。

余承东之所以被广大网友戏称“余大嘴”,一部分原因是余承东很“爱吹牛”,在华为手机并没有多大起色的时候,就喊出超越三星和苹果的口号,因此也被网友戏称“余大嘴”。但如今来看,如果不是美国的制裁,华为手机实现这一目标并不是没有可能的。所以,华为汽车业务能否如余承东所说的那样,不妨还是期待下吧。

华为余承东称要一把干翻BBA3

2月16日,一段余承东内部讲话的流出,这段一经曝光,便引发网友们的疯狂跟帖和热议。

内部讲话中,余承东称,华为汽车一年干翻特斯拉,两年一飞冲天,年销要迅速超过200万辆。“我们后面还会提供更高端的版本,把奔驰、宝马、奥迪三十几万元到五十几万元的空间,一把干掉。”

不仅如此,余承东还吐槽国内传统车厂“品牌没品牌、渠道没渠道、零售没零售”“没有哪一项东西行”“他连造车新势力都干不过,他还能干过谁”“所以我们一定要入场”。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12月23日,华为在深圳举办了近3年来最盛大的一次新品发布会,发布了折叠屏手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多款鸿蒙新品,并首次把车开上了发布会舞台,发布了首款鸿蒙汽车。

鸿蒙汽车AITO问界M5的问世无疑是这场发布会的重头戏,据悉,这款车由华为和金康赛力斯合作打造。作为一款中型SUV,问界M5配备了鸿蒙OS智能座舱,并搭载一套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官方公布的售价为25—32万元。并在发布会上,余承东再次强调“华为不会造车”。

虽然华为多次重申不造车,但却在智能汽车领域布局频繁,并公开将自己在智能汽车领域的角色定位于增量部件供应商。

2021年以来,华为已公开多个电动汽车相关专利,包括“一种制动助力系统及制动方法、电动汽车”、“行人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芯片”、“新能源汽车减速器、动力总成及车辆”等。专利的内容均指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重要或创新环节。

此外,2021年11月,华为—清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合作签约仪式顺利举行。双方就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合作签署了 3 项长期科研合作协议。

目前,华为还在加大对汽车业务的投入。近期华为方面表示,在新兴的智能汽车业务上,华为每年将投入10亿美金,这一数字比华为在年初所提的5亿美金已经翻倍。

现阶段,汽车智能化不断推进,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汽车领域。催动产业加速裂变,也为跨界者创造了机会。随着技术进步和产品不断迭代升级,新能源汽车正在经历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历史拐点。而余承东能否干翻特斯拉、干掉BBA,还需市场来验证。

销量腰斩,四度换帅,北汽新能源还没找到转折点

小米造车的消息传出后,有很多投资大佬找到雷军,希望可以参与投资,但都被雷军拒绝了。他还强调,小米造车均由自己造血投资,不接受外部投资,以确保小米智能汽车更好融入自有生态。

2021年3月26日,有媒体发文说是长城汽车与小米合作了,长城汽车股价直线拉升涨停。但是在4月26日下午消息,长城汽车在互动平台表示,媒体刊登报道提及小米集团正与公司谈判使用本公司工厂生产电动汽车,经核实,上述新闻报导并不属实,公司并未与小米就上述新闻报导事宜进行谈判。但长城公司表示对与互联网公司开展新的合作保持开放态度,长期以来,长城汽车致力于联合产业链相关方,打造基于产业互联的、开放的生态平台,建立更加强大的生态圈,公司欢迎所有相关产业的伙伴,共谋发展,共迎未来。

北汽集团曾于2017年与小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如果小米最终选择蓝谷麦格纳,可能是双方战略合作协议的落实。事实上,相比上汽、东风相继推出的高端品牌,江淮与蔚来、吉利与百度、长城与宝马的深度绑定,能与小米携手的大型车企并不多。北汽有条件,但北汽已经和华为合作了,再选择小米可能也不大。

虽然目前没有透露出和谁合作的消息,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小米的顺威资本投资了许多企业和领域。在汽车芯片方面,投资了比亚迪半导体;在自动驾驶方面,投资了北醒光子、智行者、momenta;在汽车制造方面,投资了小鹏汽车和蔚来汽车;在车载服务方面,投资了凯立德、新案数字科技。2020年4月17日,小米战略性投资上海博泰,一家汽车互联网公司。可以说,小米长期以来一直参与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利可以有效地映射趋势和策略,并探索业务逻辑。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1年3月29日,“小米科技有限公司”共拥有变速器、恒速巡航、车辆控制、车辆导航、停车信息预测等6758项有效专利,其中“发动机、导航、驾驶、雷达、驾驶”等专利名称和专利摘要专利211项。这间接的说明小米造车是有一定资本的,长期的与新能源汽车合作在今后指不定会与某一家进行合作。

小米是一家很有实力的企业,在确定小米将要造车后不接受外部的投资说明自己实力强,但是短期来看如果小米不寻求任何合作的话,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能造出车来。

“这是北汽新能源迄今为止的最低点,但也是转折点”北汽新能源曾经的总经理刘宇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然而北汽新能源还未开始转折,刘宇便选择了辞职。6月8日,北汽蓝谷发布公告称, 董事会于近日收到刘宇先生的书面辞职报告 ,其因工作调整原因,申请不再担任公司经理职务。该辞职报告自送达董事会之日起生效。辞职后,刘宇仍继续担任公司董事长、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委员职务。

与此同时,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聘任公司经理预案》,决定 由代康伟接替刘宇任职北汽蓝谷总经理 ,任期三年。自2019年郑刚从北汽新能源离任至今,不到两年半的时间内, 北汽新能源已经四易其帅,从马仿列到刘宇,再到新上任的代康伟,没有一位任期超过两年

01

曾经有多风光,

现在就有多难堪

作为自主品牌曾经销量第一的新能源 汽车 品牌, 北汽新能源在2013-2019年曾连续七年保持中国纯电动 汽车 销量第一 ,其中2017年销量甚至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纯电动 汽车 销量冠军。

进入2020年以后,国内新能源消费市场开始从政策驱动为主切换到市场驱动为主,同时随着华为、小米、百度,这些拥有较为深厚背景的 科技 巨头,跨界进入新能源行业, 在智能化上所带来的 " 鲶鱼效应 ",同样也在促使整个大盘变得愈发活跃 。不久前结束的上海国际车展,电动化转型浪潮席卷了整个场馆。

然而对于北汽新能源来说, 这场新能源2.0演进却成为了其发展的分水岭 。短短两年时间,市场震荡就令这家曾占据全球新能源销量榜前列的公司,开始被新人赶超、被消费者冷落。而这样的趋势不仅在今年未能得到舒缓,反而愈演愈烈。

2020年连续12个月销量同比下降 ,年销量从2019年的15.06万辆暴跌至2.6万辆。进入2021年,依旧延续这股颓势,5月份销量11辆,同比去年同期的2106辆下跌43%。今年1-5月份累计销量5374辆,同比去年同期累计销量11692辆下跌54.04%。

销量持续下滑

销量的下滑直接影响了业绩的表现,2020年北汽蓝谷营业收入为52.72亿元,同比下滑77.65%; 净亏损为64.82亿元 ,2019年同期净盈利0.92亿元。2021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其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为8.30亿元,同比下滑50.19%;净亏损8.54亿元,去年同期净亏损4.31亿元。

不难看出, 此时的北汽新能源并没有到达向上“拐点”,因为它仍然在不断下滑 。人们口中常说的“拿了一手好牌打烂了”,形容北汽新能源似乎十分贴切。北汽新能源成立于2009年,彼时新能源的概念还刚刚兴起,它抓住了行业发展的先机,率先进入到市场之中。得益于设置项目库、名录库等地方保护性政策,北汽新能源得以快速崛起,其中的北汽新能源EC更是被称为"占号神器",同时还享有"国民纯电动车"的称号。

在2019年,北汽新能源迎来了最后的巅峰时刻,其全年销量达到15.06万辆。作为对比,2020年国内新能源市场的销量冠军特斯拉,其销量也不过是13.7万辆。但彼时,北汽新能源只用了1年的时间,在2020年的国内新能源销量榜单前五中,已经看不到它的身影了。

02

过度依赖B端,北汽转型迟缓

众所周知,北汽新能源当初之所以能够迅速登顶,一方面是基于“油改电”的响应速度,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背靠北京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北京常住人口超过2100万,机动车保有量约600万辆,但是在“治堵”和“防霾”的双重压力下,北京也成为国内最早开始限行限牌的城市。也正因此, 除了私人用户,各大事业机关以及 汽车 租赁公司等率先“禁燃”,新能源车便首先在这些B端市场普及开

数据显示,在北汽新能源2019年的销量中,有70%的销量为对公运营,也就是常说的出行公司买。躺在B端市场赚钱的北汽,已经失去了敏锐的嗅觉,而 随着补贴的滑坡,竞争对手的涌入,过渡依赖B端市场的北汽新能源构建的纯电动帝国迅速坍塌

当年为北汽新能源斩获连续7年纯电动销量第一的主力车型EC系列,因为出行市场饱和以及高端服务出行的出现,加上产品本身存在诸多问题,在车质网上,北汽EC系列减振器爆裂、电池故障、云钥匙功能无法正常使用、车内异响、充电机故障、突然断电等车辆质量问题比比皆是, 浩浩荡荡的EC车型车队已经逐渐消失在B端市场

ECS

然而北汽却一直将原因归结于,新能源 汽车 补贴政策急剧退坡、疫情全球大流行等客观因素上。殊不知吉利、长城、广汽等传统车企在早些年发力B端市场后已经顺利转型,在智能化和电动化上不断推陈出新,有了自己的To C规划。吉利极氪上市之后因为订单太多停止接单,长城欧拉系列今年以来销量一直稳居国内纯电动市场前列,广汽埃安独立后五月销量突破1万。

同样主攻B端的造车新势力—哪吒 汽车 ,在市场向好的的前提下也步入正轨 。今年一季度哪吒 汽车 累计销量达7443台,接近2020年一半销量,同比暴涨390%。五月份单月销量更是取代理想,挤进造车新势力销量前三。

哪吒 汽车

由此可见 ,B端市场仍然可观,不乐观的只是北汽新能源 。同时,过分依赖B端市场造成北汽在C端形成了低质廉价的固有印象。

汽车 分析师张翔总结北汽新能源溃败的原因认为,销量腰斩的主要是由于其 技术平台较为落后 ,同时随着企业经营的亏损,以及在新能源补贴上的退坡,也没有相应的资金对技术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其次,北汽新能源的产品大部分对接的是目前 逐渐萎靡的B端市场,对于C端市场的产品设计方面理解又不是很深刻 ,其产品与同级别 汽车 相比竞争优势并不大。同时,国内新能源 汽车 市场也相对较为成熟,消费者在购买 汽车 时,往往要货比三家,因此销量一直下降。

面对跌跌不休的局面,北汽也努力过。2020年,极狐以独立品牌身份亮相,承载了北汽走向高端的希望。北汽新能源召集了北汽、戴姆勒、麦格纳、华为、百度等全球顶级,甚至一次性募集到用于极狐研发的资金就超过了42亿。在北汽新能源今年第一季度财报清晰显示: 下半年公司主要任务中,最主要的就是做好北汽新能源高端子品牌ARCFOX车型信息的推广,聚焦C端市场

但现实总是残酷的,本以为万众期待的高端品牌极狐可以力挽狂澜,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场表现同样惨淡, 极狐的前两款产品阿尔法T与阿尔法S均没能达到预期 ,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极狐阿尔法S普通版5月销量为231台,阿尔法T的5月销量则更少,只有123台。就是这个销量,居然占了北汽新能源5月整体销量的约30%,感觉多少有点黑色幽默。

更加令人不解的是,同样是头顶华为光环的赛力斯,自4月中下旬进入华为智选渠道销售后,赛力斯5的订单量已经破万,相当于该车型去年总销量的十余倍、约平均月销量的百倍。但更早宣布与华为合作,授权首发“华为HI”版的极狐无论是华为门店还是线上渠道,均未见其车辆身影。

6月17日,北汽极狐宣布与百度联合发布新一代量产共享无人车Apollo Moon,但这次官宣并未如华为那样刺激到母公司北汽蓝谷的股价,二级市场选择了理性对待。

现在看来,在经历一系列品牌、人事调整后的北汽新能源并没有到达最低点, 它仍然处于下降通道中 。倘若北汽新能源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出相应的调整,当消化完与华为、百度合作带来的热度后,北汽新能源被市场边缘化乃至淘汰的预设,势必将成为不可逆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