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格罗夫的安迪·格罗夫

格罗夫被曝分手_格罗夫拖欠

开放分类: 民主党、总统初选

[简体]

[繁体]

[英文] Sen. Barack Obama

个人资料

[编辑本段]

全名:巴拉克?胡赛因?(小)(Barack Hussein Obama Jr.)(香港、台湾地区译为)<IMG src="://.022net/ImgFiles/xinwenzhongxin/200804/2008040514284352123.jpg" align=top border=0>

党派:民主党

公职: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2004年首次当选)

伊利诺伊州州参议员(19-2004)

职业背景:1993-2004,Miner Barnhill & Galland律师事务所律师(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生日:1961年8月4日

出生地:夏威夷檀香山

居住地: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

教育背景:198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1991年获哈佛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

婚姻状况:1992年结婚,育有二女

宗教信仰:联合基督教会

竞选主页:.barackobama

(截止2007年第三季度)募集竞选经费:8026万美元;已开销:4417万美元

著作:《希望无畏:开垦美国梦的思考》(The Audacity of Hope: Thoughts on Reclaiming the American Dream)[2006];

《父亲留下来的梦想:种族与传统的故事》(Dreams from my Father: A Story of Race and Inheritance)[1995]

生平简介

[编辑本段]

出生在美国夏威夷,父亲是一位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母亲是美国堪萨斯州的白人。先后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于1996年首次当选为伊利诺伊州参议员,2004年在伊利诺伊州首次当选为国会参议员,成为美国国会历史上的第5位、本届国会中唯一一位黑人参议员。

在2004年7月,民主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被指定在第二天做“基调演讲”。所谓“基调演讲”,就是民主党人阐述本党的纲领和政策宣言,通常由本党极有前途的政治新星来发表,1988年做“基调演讲”的人就是时任阿肯色州州长的克林顿。不负众望,他亲自撰写演讲稿,并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在演说中他提出消除党派分歧和种族分歧、实现“一个美国”的梦想。

45岁的演说极具魅力,灿烂的笑容更虏获许多民众的心。与过去有意竞选总统的黑人前辈相比,是首位在初选前民调获得全国性支持的明日之星,成为2008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热门人选之一的希拉里的劲敌。

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就已在政坛造成一股旋风,甚至有人把“现象”拿来与前总统肯尼迪1960年挟带强大人气进军白宫来相提并论。

不过也有许多黑人表示对于并没有认同感,评论家也认为竞选总统他还稍嫌太嫩,需要努力的空间仍然不小。

参加下届总统竞选

[编辑本段]

美国民主党黑人参议员准备参加下届总统竞选

美国民主党黑人国会参议员贝拉克·于2007年1月16日宣布,他有意参加2008年的总统竞选。他已于当天向美国联邦选举机构提交了有关文件,并成立一个委员会,以评估他参加总统竞选的可行性。

16日在其网站上发表声明说,数月来他一直在考虑是否参加2008年的总统选举,但参加与否不会取决于媒体宣传和个人抱负。过去6年中,联邦所作的决定以及所忽视的问题使美国处于一种非常不安全的境地,美国陷入了一场本不应该发动的“不幸的、代价高昂的”战争,而身在华盛顿的***却不能以一种实际的方式进行合作。

贝拉克·(Barack Obama)是非洲裔美国人,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在黑人选民中占有强大优势。目前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民主党总统初选中,候选人以显著优势战胜希拉里赢得南卡初选。截至目前的点票结果,的得票率为55%,远远高于希拉里和爱德华兹。该场胜利在情理之中,由于黑人选民几乎占据了南卡州民主党初选合格选民的半数,在那里,有关种族的话题是最近经常讨论的议题。此外,日前宣称他从一开始就反对伊拉克战争,不像希拉里投票赞成出兵伊拉克。

200多年前,美国大选,林肯只能坐着马车来巡回演讲;七八十年前,为了获得胜利,罗斯福已可以拿着广播喇叭进行宣传;到了肯尼迪时代,在电视上面对万千观众发表演说成为了常态。

如今,2008年美国大选,不管是民主党的(Barack obama)、希拉里,抑或共和党的麦凯恩,都争先恐后开设个人网站,宣传政治纲领、播放竞选广告,发布即时动态,同时也收集民意民声。

Du主播曾向竞选团队申请访,接到的却是邀请捐款的邮件:“你的支持比以往更重要,请捐款25美元,网址是……”

硅谷的一位资深专家评论:“能够利用网络全部潜力的竞选者,将在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纽约日报》也认可这一点:“2008年,决定总统大选结果的关键因素不是谁更懂政治,而是谁更懂网络。”

互联网,这种最开放、最民主的媒介形式,已深度参与到选举的政治事务中。

,47岁的黑人偶像,凭借着平民出身、经历复杂的优势,打出“革新”、“梦想”的旗号,在一脸阳光的帅气中,成为了最会利用互联网工具的人。

在WEB2.0的强力推动下,奥巴成为“2.0总统”吗?

Part I:聚沙成塔的网络“吸金”高手

希拉里与

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公布的资料显示,在今年1月份收到的3600万美元捐款中,有2800万美元是通过互联网募集到的,而且,其中90%的捐款,单笔金额都在100美元以下。

和传统的通过竞选集会,以及举行募款餐会的模式大不相同的是,得到的这些小额捐款,多半是自发的网上转账。

这应该被看作一个信号。

美国国会规定,每个人向总统候选人捐助选资金,不得超过2300美元。因此,候选人必须争取尽可能多的捐款者,才能在筹款额上压倒其他对手。

早在2007年第一季度初选时期,他小试牛刀,被人称为“菜鸟”的他“一鸣惊人”:通过互联网,获得了10万人的捐款,人数是希拉里的两倍!捐款数额也超过了希拉里。从那时开始,就拥有一个“网络机”。

《时代周刊》评论:“所得的100美元募款,可能来自数千位不计名的普通支持者,但帐面上无法看到的数据,将在未来的选票数量上体现,人们期待着这样的惊喜。”

资料显示,为筹款的马克·戈伦博格,是硅谷的一位风险投资专家,2004年大选时曾帮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在加利福尼亚州筹款。

马克·戈伦博格,加上加利福尼亚州前审计长、eBay创始人之一史蒂夫·卫斯礼,还有其他一批网络精英,帮助将官方网站(BarackObama)打造成了一个支持者的活动中心——只要在网站上注册,就能得到名为“我的”(“MyObama”)的网络即时通告,详细了解的动态。

的个人竞选网站

粉丝们在网站上输入自己的邮政编码,就能得到所在地区为进行助选活动所具有的信息列表,并据此加入支持的团体。

戈伦博格说:“这些集会吸引了社区人群的极大兴趣。人们一回家就上网捐款。而这些人以前从没卷入过竞选活动。”

相形之下,的党内对手——希拉里,也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设置了类似的“邮编定位”功能,以聚拢和发展支持者,但效果远逊于。

原因是,进入了WEB2.0时代。

Part Ⅱ:“2.0时代的基督徒”

和他的竞选团队,将WEB2.0技术2.0技术用在了选举上。打开他的网站,我们看到,上面大量使用了web2.0的元素——以蓝、白色调为主,蓝色环绕在新闻内容周围,营造出海洋一般的感觉;

“捐赠”的链接做成红色的小横条,明显而不突兀,文字新闻、等详细的分类信息横列在页眉处;

“寻找”、“打电话”、“登记投票”、“志愿者”等最关键的助选内容和“博客”分别被放在页面第一屏的右上角和左下方;

底部是支持者分布地图,和他在Facebook、Myspace、YouTube等网站的内容链接。

通过分布者地图,支持者们可以很方便地相互联系,也可以在网站里交流信息、建立博客、召开网上集会等。

热心的粉丝,通过My space这类交友网站,积极地为拉票——一个名叫乔·安东尼的热心“粉丝”,靠着一己之力,竟然为敛聚了16万人的支持!

还有电子邮件——只要在网站登记了的人,每天都会收到邮件,随时了解和选举一切相关信息。比如,要是正在实况转播的辩论,他们会叫你马上去看。

偶尔,和他的团队还会制造紧张气氛——当希拉里为竞选捐出500万美元时,的竞选班子马上发出消息说,我们也得迅速赶上。不到24小时,人们为捐赠了足足800万美元。

与不同,希拉里更看重传统媒介——她在豪马频道(Hallmark Channel)举行的社民会议,大概有25万观众收看。但效果远逊于——黑眼豆豆组合(Black Eyed Peas)根据的演讲词制作了精美的音乐电视,每天的网上浏览量就接近一百万!

“这是互联网时代,知道经常上网和有时间在网上发表言论的人都不是有钱人,因为有钱人大都没那么多时间,也不会自降身份与穷人一起争论”,一位的支持者表示,“如果以支持人数作为评判,无疑将获胜。”

Part Ⅲ:助威的“女郎”

更让开心的是,网络上出现了许多力挺他而又引起巨大轰动的内容,这为其聚集了大量人气。

最初的时候,有好事者将希拉里恶搞成高高在上的老大,然后被一锤子敲碎,最后出现的则是竞选网站的网址。

接着,26岁的埃廷格(Amber Lee Ettinger),以造型为拍了一个短片,上载YouTube后,非常火爆,点击次数逾540万次,入选YouTube、《People》杂志和《新闻周刊》2007年度十大短片之一。

而埃廷格与从未谋面,也未决定把票投给谁。“如果有机会见面的话,我想先见他的太太和家人,我要跟太太说,我不是要取代她的位置,拍这些短片只是好玩。”埃廷格说。

当然,因为这些短片的缘故,埃廷格自己也红了起来,多家报纸和电视台都找上门来,约她访。

今年1月,这位火辣的“女郎”再度现身,穿上超人的衣服,化身“女侠”,为打气助威。

的支持者

这类含有、搞笑风格的短片,为带来了广泛的人气,于是他的演讲也在网上大行其道。

数据表明,他在费城演讲的在Youtube上的播出次数,超过了所有电道直播时的观众人数之和。

Youtube网站负责新闻和政治内容的史蒂夫·格罗夫表示,费城演讲成为Youtube有史以来收视率最高的政治人物。

于是,和其他竞选者团队里,都多一个职位——摄像师,工作就是将竞选的精彩片段剪辑后放到网上,为选举造势。“要知道,在网上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让他们失去几个点的支持率,这也是他们最头痛的地方。”

Part Ⅳ:“美国梦”的化身

“他()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平民化优势,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博客、书籍等各种媒体,吸引着更多的年青一代,和被政治忽略的数量庞大的非主流人群。”有一家媒体这样评价。

这确实道出了广受关注的原因:身世和经历。

和万千网民一样,是普通人家的孩子——1961年出生于夏威夷的他,父亲老贝拉克·是肯尼亚一名黑人经济学家,母亲邓纳姆则是一名白人女教师。

婚后不久,老抛妻别子,前往哈佛大学读博士,毕业后,带着另一名美国女人回到了肯尼亚,成为他第三任妻子。

邓纳姆,则在6岁那年,嫁给印尼石油公司一名经理,4年后离婚。在雅加达度过四年后,回到夏威夷,和外祖父、外祖母挤在一个很小的公寓里生活。

“当时,我与任何一个绝望的黑人青年一样,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在自传《源自父亲的梦想》中这样写道,“烟酒、……我希望这些东西能够驱散困扰我的那些问题,把那些过于锋利的记忆磨到模糊。”

说,父母两人多次的婚姻,给他带来了7个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其中一个妹夫还是华裔。

如此出身,没有阻挡向上攀登的步伐——他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先是在一个穷人社区工作,年薪只有1.3万美元。

后来考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律师,接着从政,当上州议员。2004年,他成为了国会参议院内唯一的黑人议员。

在整个参议院里面,他是惟一需要自己去报税的人。为了获得竞选国会参议员的经费,他一家甚至把公寓拿出去抵押了。

这些故事说起来,当然让人感到心酸,但却感到着美国人——底层出身,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简直就是真实、生动的“美国梦”故事!

曾访过他的一名网站主编说:他()在因特网上如此受欢迎并不让我惊奇。他刚刚46岁——对于赢得大多数互联网一代来说足够年轻。他早期深入社会性网络,在网络票选中获得年轻人的青睐可能获益于早期的培养。

一年多来,来自美国各地的几千上万名年轻人——大多是学生――响应发出的谋求变革的号召,前来参加的竞选活动。一个细节是,报名为在艾奥瓦州竞选提供服务的志愿者人数太多了,的团队已无法为他们安排住所!

Part Ⅴ:互联网时代的黑小子

互联网时代的黑小子

这年轻的支持者成就了。他们年龄大多不超过20岁,不仅对17岁和18岁的首次投票者有着巨大影响,而且在网络上,他们是有号召力的主角。

为他们看重的是,靠着个人努力成功的,身上有着自己的影子,也寄予了互联网的精神——自由开放,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

百度贴吧的一位网友这样写道:“谁都有自己的梦想和理想,如何实现?就是榜样!”

另一位吧友说:“我不了解他的政策,但是我觉得他好帅,而且儒雅,演讲又有,可以说是美国政坛文笔最好的……”

或许,没有哪一届选举,像今天这样通过网络而活力四射,也没有哪一位“草根”如式的候选人,通过网络而获得大量的支持。

当然,们听到的不仅仅是支持,还有尖刻的反对——更多时候,他们无法控制他们的信息以何种方式在网上传播,又被大众如何解读。

3月中旬,美国广播公司(ABC)新闻台曝光了所属的三一联合基督教会牧师赖特富有争议性的一组录像。媒体还发掘出,这位牧师在9·11后的首个布道会上宣称,美国遭受恐怖主义罪有应得。

这给添了烦,他不得不发表文章《我的信仰和我的教会》,同时又针对种族问题,做了长达40分钟的演讲。

与此对应,在网络流行赖特录像的阶段,的支持率持续走低,而随着他的澄清文章和演讲四散远播后,他的支持率开始提升。

标识

这,或许就是互联网的魅力——所有人都平等、真实,在争议中获得民主。

电子营销家(eMarketer)网站的高级分析师本·麦克林认为,“在古希腊,公民不仅有权利而且有义务参与国家的决策。而今天候选人要对网络提出的政治问题直接回答,这种方式是回到了民主的源头。”

那么,,这个互联网时代的黑小子,最终能否从这场彰显网络力量的选举中胜出,我们拭目以待。

近况(民调领先希拉里10% 第二次以两位数超前)

盖洛普民意测验中心9日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美国民主党总统参选人继续扩大与党内对手希拉里-克林顿的差距。目前以51%,领先希拉里的41%。

这是继3月29日的民调中以52%比42%超前希拉里之后,第二度以两位数领先。

据“中央社”报道,盖洛普分析指,希拉里这一轮民调的下降,应该是受到她的首席选举策略顾问被曝光支持美国与哥伦比亚自由贸易协议的影响,以及克林顿夫妇上周公布过去8年报税数据时,显示他们夫妇过去8年财产增加了100多万美元有关。

在两党竞争方面,扩大领先共和党准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差距,但仍在抽样误差范围之内。目前的支持度为46%,麦凯恩为44%。

如果民主党由希拉里出线迎战麦凯恩,两人将以46%打成平手。

的信仰

南方周末 2007-07-19 15:43:35

□李雾

民众最需要的不是他人代表,而是自我表达。他们更应该积极参与的,是那些切实影响他们日常生活的地方决策过程,在这种参与中,表达自己的意愿,学会做一个负责和成熟的公民。扎根社区的实践,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思想

美国2008年总统大选杀出一匹黑马--47岁的民主党黑人候选人贝拉克·(Barack Obama)。三年前,竞选伊利诺伊州参议员时,他在全国政治舞台上还是跑龙套的小角色,如今却成了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的党内初选最大对手。希拉里的丈夫做过8年总统,希拉里自己已经当了7年参议员,在民主党内可谓树大根深。但今年上半年的筹款数量居然超过了希拉里,虽然银行里的竞选存款总数还是希拉里略多。鹊起的名声,连带地把他的两本书也推上了畅销排行榜:自传《父亲的梦》(1995年初版,今年重印)和阐明政治观点的《无畏的希望》(去年年底出版)。

的自传里,与目前的竞选最有关的,是他在芝加哥黑人社区的活动。其中最出人意料的,是本来不信教的,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变成了教徒。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知识分子如何看待宗教和信仰,也就成了《无畏的希望》里的有趣一章。

的母亲是白人,父亲才是黑人。他的外公,本来住在堪萨斯州,离伊利诺伊州边境很近。为了逃离小镇的单调生活,外公向西一直走到夏威夷。的父亲来自非洲肯尼亚,在美国读书时与他的母亲相识于夏威夷。母亲学的是人类学专业,毕业后去印度尼西亚做野外研究;父亲则回到肯尼亚,实践他的救国理想。小时候在印尼读书,十岁回到夏威夷,由外公外婆抚养。他的经历与一般美国黑人很不同,但一直有“归根”愿望,觉得自己应该移回黑人社区,真正成为黑人的一员。

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之后,在华尔街的咨询公司干了两年,还是决定放弃高薪和诱人前程,转去社区为人民服务。1985年,芝加哥一家民权组织雇用为社区“组织者”(community organizer)。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痛定思痛,各国政治学教授和社会主义理论家开始考虑一个棘手问题:民众,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国家管理?社会调查多次表明,下层民众中存有较多的阶级、种族和性别偏见。历史教训也一再证明,下层民众缺乏理性思维能力,他们的政治行为常被感情所左右。特别是在尚未建立坚实民主传统的国家,民众容易为那些煽动民族沙文主义的野心家所欺骗,结果像德国人那样选出式的新,给自己和其他民族带来巨大灾难。但是,限制民众的选举权,也是一种专制。开放选举,可能导致混乱和新的专制;取缔选举,本身就是专制,那么民主的出路何在?

对这问题的主流思考,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民众最需要的不是他人代表,而是自我表达。简单地讲,最重要的还不是“到群众中去”,比如某人请群众选举自己,选上后,他将在议会提出最低工资法案,让穷人多挣一点钱。最重要的是“从群众中来”,让群众自己表达自己的需要。这需要未必是提高最低工资。A镇人或许最想要一所好学校,给子女一个好前程;换了B镇,最要紧的可能是戒除恶习,否则,即使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也不会提高。A镇和B镇的问题都是当地性的,并不能依靠全国性的政策调整来解决--缺乏政治经验的下层民众,其实不必过多参与全国性政治。他们更应该积极参与的是那些切实影响他们日常生活的地方决策过程,在这种参与中,表达自己的意愿,学会做一个负责和成熟的公民。民主制度需要建立在社区民主的基础上。

这些思考,后来和社会学的城市社区研究结合起来,发展为如今在政治学、社会学和文化批评领域都很热门的各类社区理论(communitarian theory,这里的“社区”定义已不限于行政上的)。在芝加哥的实践,其实是这类理论的某种应用。

在社区工作了三年,他的努力有所成就。各街道都有了群众组织;搞了几次社区清理垃圾活动;迫使芝加哥房管局修缮贫民住房(这些房子是市分配给穷人住的,因此美国也有管理这些公房的房管局);迫使城建部门改善社区道路、照明;组织社区青年与雇主见面;在中学开展针对男生的“大兄弟”活动(由一名男性成人带一个单亲家庭的男孩),等等。在当地成了小名人,经常受邀参加讨论会,就各类社会问题发表意见。

改变社区,社区也改变了。首先是找到了自己的社区,他成了芝加哥黑人的一员。当暂时离开芝加哥去哈佛念法律时,同学们起初都以为他就是美国中西部的黑人,看不出他是混血儿,也看不出他那些海外经历的痕迹。被芝加哥黑人社区融化了。

的另一大转变,是他找到了信仰。

的社区建设,需要一个组织基础,因此他主要是和教堂牧师合作。教会其实就是黑人区的“白道”(黑道当然是帮派)。教堂也提供了开会和活动的场地。但这些教堂普遍处于衰落状态。1960年代的民权运动打破了种族壁垒,白人房主再因为肤色而不卖房给黑人就犯法了。于是家境较好的黑人都搬到郊区中产阶级社区去了。随着中产阶级的迁出,黑人区日显贫困。

比贫困更严重的是精神失落。从困难环境中奋斗而出,需要一套价值系统:家庭稳定,尊重知识,自律,苦干,有同情心,乐于帮助他人,等等。教会就能提供这样的价值。那些实践教会价值的黑人男性,成了有能力在郊区买房的医生、教师、会计、公务员。因为搬走的都是教会骨干,那些凝聚教友的金科玉律,I am my brother’s keeper (我是同胞弟兄的守护人),Feed Lord’slamb(帮助抚养主的羔羊),在黑人社区渐渐地失去了昔日的感召力。

在三年的社区活动中,人们经常问一个问题:你这样有能力的黑人,到处都希罕,大学、大公司巴不得抢了你挂在墙上,当作标榜种族平等的战利品,为什么你要留在这里,在琐碎细事上消磨才华?社区居民们怀疑能否坚持下来。

和一起工作的社区居民,也都是教徒,大多是退休工人和有点年纪的家庭妇女。问他们:退休了为什么不在家过安心日子,却要出来自找麻烦?他们回答说:我们是出于信仰。他们一则有时间;二则有经历,他们仍然记得,当年马丁·路德·金把黑人代入《圣经》中犹太人争自由求解放的故事,用《圣经》的语言掀起了黑人争自由求解放的风暴。他们曾经跟着黑人牧师高呼众生平等的口号,Wetooare made in God’simage(我们黑人也是上帝按他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他们仍然想证明,黑人也有能力管好自己。

的母亲,作为人类学家,将宗教当文化现象来研究,家里摆着《圣经》、《可兰经》,甚至还有佛经。在印尼读过天主教学校,也读过伊斯兰教学校。到芝加哥时,他并不是教徒。但在改善社区并融入社区的过程中,终于意识到,要坚持下去,要取得社区居民的信任,他需要信仰的指导。

新教有各种教派,后来选择的一个教堂,成员以专业人士为主。打动的是他们的一条誓言:鼓励成功,但成功后坚决摒弃“中产阶级态度”--主要指有了点钱就搬离黑人社区,似乎自己比留下的人高明似的。

教会也让学到了一种在美国很能打动人心的说话方式。知识分子说到种族平等,可能会引用《独立宣言》里的名言。即使这些美国人都知道的名言,比起黑人牧师简单而直指教徒良心的We too are madein God’s image,对文化程度较低的黑人,也是后一种说法更有感染力。

1991年,从哈佛毕业,他又回到芝加哥,并且结婚生女(两个女儿),真的在黑人社区扎根长住了。2004年他竞选成功,进入参议院,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三位黑人参议员。在和其他人士的推动下,从1999年开始,芝加哥市推出了一个为期15年的改建,拆除南部黑人区的旧房子,重建高标准公寓,吸引中产阶级回归,形成各级收入家庭都有的新社区。

2004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大会上,是主要发言人之一。他的党内名声就是这一炮打响的,光芒简直盖过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John Kerry)。发言三分之一是官话,伟大的克里参议员将领导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之类。但主要是阐述民主党的内政目标。他引用了《独立宣言》的开篇,“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甚至引用了刻在美国国玺上的拉丁国训,E pluribus unum(合众为一)。但是,参加会议的美国朋友说,真正打动全场的还是宗教语言。当宣布,“正是这一基本信念--我是同胞弟兄的守护人,我是同胞姐妹的守护人--使得美国成为美国”时,代表们的眼睛湿润了。他们跟着喃喃地说:I am my brother’s keeper--《圣经·创世记》中,该隐因没有照看好弟弟亚伯而受到神的处罚,因此,成功的专业人士要留在穷人弟兄中间,你有守护之责,这是你的信仰。

2008年6月3日,所获得的将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支持他的代表数已经超过2118名。这意味着他将稳获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非洲裔主要党派总统候选人。

格罗夫的安迪·格罗夫

威尔·舒斯特

(马修·莫里森饰)一位生性乐观的西班牙语老师,接受了重现McKinley合唱团往昔辉煌的艰巨任务,麦肯中glee club(合唱社团,此名始于1787年)前成员,曾于1993年带领合唱团获得全国冠军。在合唱团前任指导老师Sandy Ryerson因不当行为被开除后主动请缨,担任glee club指导老师,重拾自己的音乐热情,希望能重现合唱团当年的辉煌。他与妻子Terri是高中同学,Terri怀孕的消息一度让他想放弃教师工作,去当赚钱更多的会计师。但是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并第三季和emma同居。第四季末与Emma举行婚礼。带领Glee在第三季末得到了合唱团全国冠军。第四季末已于Emma结婚。第五季17集儿子出生。第六季终成为McKinley校长。 艾玛·皮尔斯伯里

(杰玛·梅斯饰)爱慕Will的学校辅导员。平时的工作是为学生提供医疗、心理咨询等服务。高度洁癖,迄今还是处女。在Will发现Terri是怀孕并与其分居后,开始大胆回应Emma的感情。二者的感情一波三折,期间Emma接受了足球队教练Ken Tanaka的求婚,但为了Will和glee club,婚礼最终泡汤。第二季中又和牙医Carl结婚,但他们夫妻两个有名无实,最终Carl离开了她。第三季和Will终于在一起,第四季中婚礼逃婚,第四季末与Will在孩子们面前举行婚礼。第五季17集儿子出生。 科特·汉默尔

(克里斯·柯尔弗饰)。时尚达人&同志,经常被嘲弄为娘娘腔,对Finn有特殊的爱慕。为了和Finn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成功撮合了自己的父亲和Finn的母亲。歌艺出众,认为自己是“女高音”歌手,在剧中与Rachel有一次精彩的斗唱,争夺一首女高音歌曲的表演权。十分在意父亲对自己的看法,担心因为自己是同性恋而失去父亲的爱,曾加入足球队向父亲证明靠歌舞也能踢足球。在第二季中Kurt因为受到克罗夫斯基的欺凌而转学至道尔顿学院.期间Kurt终于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来自道尔顿学院林莺合唱团的Blain Anderson.饰演Kurt的是90后演员Chris Colfer,他曾是学校文学社社长,也爱辩论和演讲,斗唱的剧情改编自他的真实经历。在第三季中同Rachel共同约定报考NYADA,经历学生会,和Blaine感情坎坷等一系列之后,报考NYADA失败。在第四季中,Kurt来到纽约继续追逐梦想,进军时尚圈,并争取到进入NYADA的机会。于第四季第四集与Blaine分手但在第五季第一集与其复合并接受了Blaine的求婚,现与Rachel和Santana一起打工并致力于组建自己的乐队(其成员包括Rachel、Santana、Elliott、Dani)。第六季开始与Blain因为小矛盾而分开,但最终在第八集中与Blaine步入婚姻殿堂。 梅塞迪斯·琼斯

(安伯·莱利饰)。有着黑人特有的好嗓音。她具有当主唱的实力,不满于总是让Rachel当女主角。曾经喜欢过Kurt,后来Kurt向她出柜,两人成为闺中密友。为寻求被重视的感觉,同时也因为Sue Sylvester的分裂计策,两人还短暂离开过Glee ,加入啦啦队,为啦啦队带来载歌载舞的表演方式。在第二季最后似乎与Sam发生了恋情。Mercedes在剧中有过几次重要的爆发,表演都十分精彩。在第三季中Merceds有了新男友,也渐渐开始找寻力量追梦。在Sam转学回来后承认两人有过summer dream,两人都以为可以将这页翻过去,但任有暧昧关系,后来在Glee的成员,尤其是Sam的帮助下Mercedes决定前往LA签约唱片公司,做职业歌手。第四季只客串演出。第五季搬到纽约,有了自己的唱片公司,准备出专辑。现与Sam交往。 亚提·埃博拉姆斯

(凯文·麦克哈尔饰),双腿残疾的轮椅男,一个吉他手,一直在  追求女生的同时,更多的是躲避恶霸的欺侮。但是他才思敏捷,成绩优异。他是最初glee里的“老人”在第一季中和Tina在一起,一直想着一名舞者。并幻想自己可以站起来。在第二季中,Tina和他分手,他追求了Brittany,在约半季中他们都在一起,最后两人还是分手。第三季中,导演完《west side story》他改变志向想成为一名导演。第四季为毕业年。已成功考取纽约布鲁克林**学院。现与Kitty交往中。第四季以后在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就读。曾经在高中不受欢迎的Artie在大学中十分受欢迎,与三个女孩交往。第六季终成为**导演,疑似与Tina交往。 瑞秋·贝瑞

(丽亚·米雪儿饰),合唱团女生主唱,犹太人,素食主义者,有两位同性恋爸爸,生母是第一季中肾上腺合唱团的教练,但二人在剧中并未出现太多交集,从小热爱歌唱事业。经常被足球队和啦啦队的人欺负,希望靠加入合唱团来提升自己受欢迎的程度。她有很强的控制欲和表演欲,自我感觉极好,经常因为太爱现而让团队成员甚至老师Will受不了。但她的歌唱实力毋庸置疑,在团队中的地位也无可取代。如今在纽约与Kurt在NYADA读书。在第三季第22集与Finn分手。第四季与NYADA学长Brody交往但已分手。参与复刻版Funny Girl试镜并成功取得女主角Fanny的角色。首演很成功。第六季因其电视剧太差,而回到其高中与Kurt组织并执教合唱团,后与Sam有进一步发展。第六季最后一集,成为Jesse St. James(乔纳森·格罗夫饰)的妻子。 菲恩·哈德森

(Cory Monteith饰),是橄榄球队四分卫,父亲早逝,性格憨厚,属于最受欢迎的一群学生,以前还伙同队友欺负像Rachel一样的怪胎学生。洗澡时唱歌被威尔老师发现,威尔感叹其天赋,设计将其拉入合唱团 。后与Rachel交往,现分手状态。第三季末决定参军,第四季初因为事故被“光荣退伍”,在第四季后期找到自己的梦想,并就读于利马大学上学准备考取老师执照。但由于其扮演者Cory Monteith的猝然离世 ,Finn也于第五季第三集去世。 奎恩·法布蕾

(迪安娜·阿格隆饰),啦啦队队长,与Finn是学校的模范情侣,来自宗教传统严格的天主教家庭。禁欲会,第一季中她受另一位橄榄球队员Puck引诱而意外怀孕,由啦啦队长的风光无限跌入未婚先孕的饱受唾弃。但她因心怀恐惧而隐瞒实情,告诉Finn孩子是他的,并在Will怀孕的妻子Terri的胁迫下与其达成协议,准备孩子出生后冒充为Terri和Will的孩子,由Terri领养,但最终因Terri秘密被Will发现而不了了之。因为未婚先孕,她被迫离开啦啦队,还被自己的父亲扫地出门。第一季末,她把孩子送给瑞秋的母亲抚养,自己重归啦啦队,并和新加入合唱团的Sam发展出一段感情。不过,后来她和Brittany,Santana在超级碗特辑为了支持合唱团离开了啦啦队,为了重归学校上层拿到舞会皇后,她主动和Finn和好。但最终二人因Finn始终摇摆不定,对Rachel念念不忘而分开。在经历一系列狗血三角恋后进入耶鲁学习。第四季成为非常规演员。在耶鲁大学学习戏剧表演专业。后与Puck成为恋人。 桑塔纳·洛佩兹

(娜雅·里维拉饰)是啦啦队员,与Quinn一起进入New Directions,为教练SueSylvester打探合唱团的情报。但是她慢慢喜欢上了New Directions。目前正在争取啦啦队长的职位,随着Quinn的回归,第二季的队长争夺战会非常的血腥!在第二季第15集中向Brittany暴露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但始终没有与其正式在一起。Santana 害怕自己拉拉的身份暴露,于是她便和同样不敢出柜的De Karofsky装谈恋爱。该角色在第三季被迫出柜后与Brittany在一起,在第四季第四集中分手,与第四季第十四集与Quinn he 。大学辍学后,去了纽约追寻自己的梦想,与rachel和kurt住同一公寓。第五季成功取得第一份广告合约的工作,并交到了新女友Dani。现与女友Dani一起加入Kurt的乐队。第六季第八集与Brittney结婚。 布里特妮·皮尔斯

(海瑟·莫里斯)是啦啦队队员,与Quinn一起进入New Directions,作为间谍。神经大条,经常语出吓人。喜欢跟各种男性生物Make-out。 在《Glee》中,Brittany是一个有点傻乎乎的啦啦队女孩,常常语出惊人,雷倒众生。几乎是四亿次元 ,一般人不能理解她的想法,只有Santana理解她 安慰她 是Santana同性恋对象,但同时是Artie的女友。感情不稳定在于santana长距离恋爱分手后与sam成为闺蜜。以0.2的GPA但是接近满分的SAT,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第四季末决定接受麻省理工学院的Offer。第六季第八集与Santana结婚。 诺亚·帕克曼

(马克·塞灵饰)是橄榄球队员,Finn最好的朋友。放浪不羁,与全校多名女生有染,甚至还睡过学生家长。作为孩子的真正父亲,他努力向Quinn证明自己愿意承担做父亲的责任,但Quinn拒绝了他,并称他为“全镇最大的失败者”。因为母亲的一句话,他还追求过Rachel。第四季曾与新成员Kitty交往后分手。与Finn同住大学宿舍,业余撰写剧本。在Finn离世后,受到Finn的影响决定参军。后成为空军一等兵。 蒂娜·科恩·张

(珍娜·乌什克维兹饰)一个亚裔女孩,讨厌与人打交道,曾装口吃来远离人群,在加入glee club之前社交网站上的好友只有自己的父母。加入glee后与Artie发生感情,并成为恋人第二季分手。后与Mike在一起直到 第四季第一集分手。吸血鬼热潮席卷美国青少年,Tina也不例外,还吓校长说自己是真的吸血鬼,自己的亚裔吸血鬼父亲十分厉害,以对抗学校里不准打扮成吸血鬼的禁令。第四季为毕业年。第四季以后在布朗大学就读。第六季第八集向Mike求婚,但并没有成功。第六季终参演亚提的**。 特丽·舒斯特

(杰萨琳·吉尔西格饰)超市副经理,与Will结婚五年而无一子,急于要孩子的她出现臆性怀孕的症状,等她发现自己并未怀孕时选择向Will隐瞒真相,因为她担心Will会因此离开她。Terri处理情感问题时仍然是高中生一般,夫妻二人之间交流很少,但她深爱着Will,会不顾一切挽留Will。第三季,第四季(S04E10除外)与第五季均未演出。第六季部分几集有所演出。 苏·西尔维斯特

(简·林奇饰)是学校啦啦队教练,性格暴烈之奇女子一枚。认为合唱团不过是一群失败者的集中营,恨不得完全除掉这个眼中钉。她一生为胜利而拼搏,为了获胜可以不择手段。她寻找各种机会给glee制造困难,对威尔和他的学生冷嘲热讽,还安排自己的啦啦队员Quinn,Brittany和Santana进入glee,希望从内部破坏glee。但她也有柔软善良的一面,比如接收唐氏综合症的学生为啦啦队员,比如在关键时刻力挺glee。第三季怀孕,第四季女儿出生。第四季因保护Becky离开学校后任私人教练。第五季强势回归并取代Figgins成为麦金利的校长。第六季指导肾上腺,在地区赛上通过选曲使得肾上腺输给新航向。第六季终成为副总统,疑似没有结婚。 麦克·张

(小哈里·沙姆)是剧中的华裔橄榄球运动员,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舞者,但是他似乎并不擅长声乐。Mike热衷跳舞,霹雳舞和锁舞(Pop-N-Lock)。事实上,他跳得非常棒;只是他害羞腼腆的性格让他隐藏了自己的舞蹈天赋。Mike正与Tina处在恋爱关系中。在暑被Mike吸引(确切的说是Mike的腹肌和胸肌),两人开始交往。第三季毕业,第四季、第五季、第六季(第八集)客串演出。第六季第八集他拒绝了Tina的求婚请求。 Blaine Anderson

(达伦·克里斯饰)是第二季中Kurt Hummel的男友,“新方向”的对手“林莺”的原主唱。当Kurt来到Dalton Academy来当新航向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促使Kurt与Blaine的相遇。Blaine不止是Kurt男朋友,更是他的导师与挚友。后Kurt到纽约发展,Kurt的生活变得忙碌,两人间的距离拉大,Blaine出轨,但在出轨的同时意识到Kurt是他的真爱,两人已经分手。第四季成为合唱团的团长并竞选成为学生会。期间曾在合唱团解散期间加入啦啦队,第四季末准备向Kurt求婚。第五季第一集向男友Kurt求婚成功并订婚,已报考NYADA且成功搞定了面试。现就读NYADA。第六季第八集中与Kurt成功结婚。 Burt Hummel

(麦克·奥麦利)Kurt的爸爸。外表看起来很粗犷,但是内心很温柔。在爱妻去世后,全心全意地照顾儿子Kurt,在知道儿子是同性恋后也给与了全力的支持。总之,好爸爸一个。在第一季的后半部分,在Kurt的搭桥下与Finn的母亲相识相恋,但因Finn对Kurt的态度问题,两人的感情面临考验。第二季里Burt将知晓Kurt将Finn母亲介绍给他的真正用意。已与Finn母亲结婚。后在选举上击败sue成为议员。 Marley Rose

(Melissa Benoist饰)是饰演第四季中的Marley,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外形甜美,但是以前却没有朋友。在合唱团纳新时加入的,由Will Schuester亲自带进来的,刚开始收到大家的排挤,但是后来相处后就融洽了。她的妈妈是学校食堂的工作人员,因为体型太过肥胖,曾被合唱团和啦啦队的人耻笑,但是,合唱团的成员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因为jake(第四季新角色,前三季中帕克曼同父异母的弟弟。直到第四季帕克曼才知道他的存在,并且两人成为好兄弟)kitty 嘲笑她会变成她妈妈那样。希望Marley不要退出合唱团,最后Marley留在了合唱团里。Marley第四季正与Jake交往。 Kitty Wilde

(贝卡·托宾饰)新一季的拉拉队长毒蛇,并在新一季里与marley争抢男友,视quinn为崇拜对象。表情丰富负责搞笑成分。第四季曾与派克曼交往。现与Artie交往中。

1936年9月2日,格罗夫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乔治是卖牛奶的,爱交际,好相处,很有头脑,很早就掇学并自学商业和会计,对牛奶经营和服务更是得心应手。母亲玛丽亚,是一个可爱的图书管理员。格罗夫住在一个19世纪的两居室公寓里,从小就被称为资本家的儿子和犹太人。他父母希望他能用勤奋刻苦来抵消这些偏见。

4岁那年,布达佩斯流行猩红热,小安迪也被传染了,差点一命呜呼。至今,他还记得自己在医院醒来时的想法:“我一定是死了,躺在坟墓里看天空”。高烧留下了后遗症:耳膜由于中耳感染而破得像个漏斗,他不得不使用助听器。

接下来的经历是他从不言及的隐私。二战开始了,东欧的犹太人都像清晨的雾一样消失了。格罗夫的父亲于1941年被召集到劳改队后,就失踪了。不过后来还是活着从战线上回来,但已患病不轻。1944年3月,德国人占领了布达佩斯,开始搜捕所有的犹太人。8岁的格罗夫与母亲一起隐去真名,靠偷来的证件生活,是一个基督教家庭收留了他们。14岁,他加入了当地的青年报社,投身记者行列。“我很爱这个工作”,可是却很快成了报社不受欢迎的人。40年后,他写道:“我不想要这样一种职业:即主观地、用政治观念来决定我工作的成绩。我从写作转向科学”。不过,后来他还是著书立说,满足了写作的爱好。

他特别喜欢化学,尤其对分子有本能的直觉。“他无疑是一个天才。他很开朗,你总能听见他唱歌——在体育课上、实验室里。”格罗夫还有另一爱好:歌剧。受卡门的“斗牛赛”的诱惑,他甚至想当歌剧演员。在逃离匈牙利一周前,还和同学唱了凶杀爱情戏。当苏军进入时,他乘坐军舰逃到美国。当时他20岁,在伯克利一间很小的由他姨夫提供的单人公寓里,他迷上了艾森豪威尔时代的美国。

格罗夫进入了纽约城市大学,这是移民的“牛津大学”。刚到美国,经济是个问题,而且语言也不太灵光。“我可以读、写一些英语,但说的时候就跟不上了。我常被科学课上的技术名词弄糊涂”。但他最终闯过了这一关,几乎门门成绩都是A。后来他一年级时的导师说:“我对他如此强烈的事业心感到有点吃惊,饥饿对一个人的成长的确有好处”。

1957年夏,他在疗养地打工时认识了伊娃,她也是一个避难者。“我走进一间房子,那儿有堆人,每个人都和我握手,有一个真正英俊的人拉着我的手,我的感觉,喔!”她笑着回忆。1958年1月,他们结婚了。

1963年,格罗夫获得化学工程管理学士学位。此后又进入加州大学伯利克分校,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选择了当时半导体革新的沃土——仙童半导体公司。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着手最新的MOS半导体技术,并很快显露出领导才能。由此格罗夫步步高升,工作任务主要就是开发产品原型,确立生产工艺流程。比起众多半导体业的大腕,那时的格罗夫几乎默默无闻,除非当研发部生产出不实际的产品而怪罪他时,别人才会注意他。作为工艺开发人员,他要将那些不保险的设计方案和貌似无法再生产的原型产品拿出来。如果未能生产出可行性产品时,那么人们会将怒火发到他的身上。 1968年,仙童公司分崩离析,格罗夫的机遇来了。

尽管多年来,格罗夫努力把自己改造成标准的美国人。但在1968年,他显然还是个十分奇异的人。他说英语的腔调,使人几乎难以听懂。头上戴着一幅助听器,那蹩脚拙笨的样子,一看就象是东欧制造的产品。他对工作的劲头,也如同俄罗斯矿工一样。

严格来说,是摩尔和诺伊斯成就了英特尔,格罗夫则是他们雇佣的第一位员工。显然,这可能是他俩一生中所作出的最英明的决策。因为事实证明,格罗夫身上具有他俩所欠缺的东西:无情、强硬的管理才能和执着、严谨的工作作风。诺伊斯是公司的外交家和业界英雄,摩尔是研究方面的天才,而格罗夫能够做使企业走向成功所必须做的事。

格罗夫经常扮演强硬派的角色,正如硅谷另一名人霍根所言:“如果他母亲碍着他了,他也会把她解雇掉”。考克斯也说:“你得理解这一切,诺伊斯是个很善良的人,这使他深受爱戴。因此,公司就得有人去鞭策和训斥后进员工,安迪正好擅长这一手。”有一次他对一位女员工叫道:“如果你是男的,我会打断你的腿”。

14年,费金向格罗夫递交辞呈。格罗夫极力挽留,但无济于事。结果格罗夫说出了几乎是诅咒般的话:“如果离开英特尔,你还能干什么?你将不会给你的孩子们留下任何遗产。你的名字将被人遗忘,你将一事无成。”这句话没有摧毁费金的自信,反而大大激励了他。结果费金创办的Zilog公司差点使英特尔翻了船。

19年,格罗夫出任公司总裁。当IBM决定用英特尔8088芯片作为PC的心脏时,格罗夫开始走上前线,并且步入了微处理器发展的中心。从那时起,他强硬的纪律和管理风格就定义了整个微处理器行业。连他的对手也不得不承认,格罗夫不但赢了,而且他们还得模仿他。

格罗夫的个性确立了公司的形象。他就像个神出鬼没的幽灵,经常到处走走,进行现场检查。1982年,美国经济形势恶化,公司发展趋缓,他推出了他的“125%的解决方案”。要求雇员必须发挥更高的效率,以战胜咄咄逼人的日本人。这也是“迟到登记表”的由来。公司规定每天得工作10小时,所有在上午8:10以后上班的人都得签下大名。一天上午,《纽约时报》的记者居然看到格罗夫也签了名。

在销售会议上,你可以看到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他。他的匈牙利口音使其吐词不清,他用拖长的声调说:“英特尔是美国电子业迎战日本电子业的最后希望所在”。这一刻,几百名青年男女热血沸腾,似乎被共同的命运所吸引,甘愿牺牲一切去完成一个神圣的使命:把生产出来的芯片卖掉!

当然经营公司是件难事,让人感觉好象总在最后时刻才绝望地跳进救生船。一天晚上,格罗夫梦见自己被一群野狗追赶。他说:“这是一个压力锅”。著名的风险投资家约翰·道尔在70年代为英特尔工作了6年。他说:“格罗夫不能忍受迟到或没有目的的会议。他不是头拼命的驴,这是行业的特性,没有答错的机会。”年的《幸福》杂志,将格罗夫评为美国最严厉的老板之一,有时连他也觉得自己太过分了。

“125%的解决方案”使英特尔成为血汗工厂,一些工程师在头上系上布条来发泄不满。而且格罗夫的努力仍无法抵挡日本厂商的进攻。到年,公司存储器业务衰退。生产出的产品像山一样积压在仓库里:资金周转失灵,公司危机深重。好在格罗夫创立的目标式管理支撑住了企业运营的轴心。而且大救星微处理器业务也逐渐成熟。1985年的一天,格罗夫与公司董事长兼CEO的摩尔讨论公司困境。他问:“如果我们下台了,另选一位新总裁,你认为他会取什么行动?”摩尔犹豫了一下,答道:“他会放弃存储器业务”。格罗夫说:“那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动手?”1986年,公司提出新的口号:“英特尔,微处理器公司”。英特尔顺利地穿越了存储器劫难的死亡之谷。

格罗夫领导了这次生死攸关的大转折。他广泛接触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经理和基础员工,竭尽全力和他们交流,表明公司的意图。一遍又一遍地解释公司新的战略目标。而且他还每天花上两个小时,动用电子邮件进行思想工作。格罗夫成功了,1987年,他头上又新添了一顶重要的桂冠:CEO。也就是说,他成了英特尔名副其实的掌舵者。 有了微处理器这件护身符,英特尔就开始平步青云。1992年,英特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企业,而且与第二名的距离越拉越大。格罗夫的色彩也逐渐加深。因为英特尔已不仅仅是微处理器厂商,它逐渐成了整个计算机产业的领导者。

1994年,一个小小的芯片缺陷,一下子将格罗夫再次置于生死关头。“1994年11月22日。我想给办公室打电话,这时电话铃响了,传播部的领导有急事找我。说CNN(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将派人来公司,他们已风闻奔腾处理器的浮点缺陷问题。这事就要闹大了。”12月12日,IBM宣布停止发售所有奔腾芯片的计算机。“现在,预期的成功忽将成泡影,一切变得不可捉摸。我们的雇员心神不宁,甚至感到恐惧。”12月19日,他决定改变方针,更换所有芯片,并改进芯片设计。结果公司耗费4.75亿美元之巨,相当于公司研发的半年预算,或奔腾的5年广告费用。

但英特尔又一次活了下来,而且更加生气勃勃,是格罗夫的性格和气质救了自己。他的勇气和热情像电子一样传遍英特尔公司。 1994年秋,新来的私人医生为他做了一次全面检查。一切都正常,只有一项PSA的化验结果是5,而正常值应是0-4。医生似乎不在意,格罗夫也没当回事。1995年早春,在一次度中,他突然想到了PSA化验。决定上网查找相关信息,他发现了前列腺癌的新闻组。休完毕,立刻又做了一次PSA化验,结果升到了6。肿瘤在扩散!他紧急约见了一位泌尿科大夫,诊断结果不出所料,他患了癌。这一年他58岁!

他将开刀、化疗和冷冻这三种方法进行分析,最终选择了化疗。一个月后指标正常了。但他知道,对癌症的恐惧将伴随他的余生。由此他得到启示:“调查、选择、治疗——而且要快。你需要取主动进攻的态度,消极等待只能更糟”。这与他的经营理念如出一辙。

格罗夫曾经许诺,到57岁他就退休。但到了57岁,他干得正欢,英特尔也如日中天。因此即使身体出现问题,也不言退休。但此时,他不得不考虑接班人问题。

1996年,身兼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的格罗夫出了新书:《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这是他一生理念的总结,其中核心就是战略转折点问题。“穿越战略转折点为我们设下的死亡之谷,是一个企业组织必须历经的最大磨难”。“我常笃信‘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一格言,我不惜冒偏执之名,整天疑虑事情会出岔”。

但是,偏执一生的格罗夫还是在新的转折点面前遭遇挫折。19年,在多媒体奔腾和奔腾二代的推动下,英特尔达到了辉煌的顶点,但网络所带来的反冲很快显现。作为摩尔定律的忠实执行者,格罗夫一直否认低端市场(性能要求不高,价格较低)的重要性,但是低端市场却在他的眼皮底下熊熊燃烧起来。1998年,公司公布了第一季业绩,让众人大跌眼镜。这年5月,迫于形势,格罗夫将CEO一职也交给了贝瑞特,自己从第一线上急流勇退,将跨越新的转折点交给了继任者。 格罗夫留给历史的最神奇的成绩大概就是所谓的“Wintel”事实联盟。它如同符咒一样,多年来使整个业界为之入魔。虽然,无论是英特尔还是微软,都从来没有正式认可过“Wintel”这个称谓,但它的真实影响无与伦比。人们往往将其归功于格罗夫与盖茨的默契。但实际上,Wintel力量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且很不牢靠。

18年,23岁的盖茨初遇42岁的格罗夫。当时微软只有11人,而英特尔已是万余人的大企业。双方地位悬殊,境遇可想而知。在一次有新闻界参与的公开场合,盖茨对格罗夫说:“有一点我记忆犹新:英特尔的联系人忽视微软的存在,我的意思是说,他们时常对微软的某个项目没有反应,为此我就去英特尔与你共进晚餐,而你却脾气。”那次饭桌上的交火,煞是热闹,连服务人员都赶忙从厨房跑到餐厅,看他们为什么大叫大嚷。结果,盖茨吃饱了一肚子的气,前面的饭菜原封未动。格罗夫倒是从容,吃完了自己的那份。为此,两人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说话。

这不但与双方地位有关,更与两人的性格相关。格罗夫固执好强,盖茨傲慢自大,而且都是火爆脾气,怎么可能和谐。当然,更重要的是,英特尔创始人均为严谨的科学家出身,盖茨则是大学辍学生,双方的企业文化也迥然不同。1986年,IBM力推386芯片,Compaq捷足先登,这成为计算机业的一大转折点。实际上,这就相当于IBM将业界领袖地位空出,而把Wintel推向产业的最高席位。但此时的格罗夫仍将微软看成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小公司,只不过偶然撞上大运。

格罗夫的看法是有理由的。这一点,当双方在微处理器编译程序的合作上就表露无遗。英特尔工程师的编译程序总是精简巧妙,高质高效。小组成员John Novitsky说:“微软的编译程序总是错误百出,而且其执行速度非常缓慢,英特尔的编译程序总比它快两三倍。”在格罗夫眼里,微软的编译程序如此之糟,并不完全是能力较差,实质上是职业道德不佳的反映。在软件上,英特尔还真想当一当微软的老师:“我们发现Excel中的代码有问题,如果你们修改一下,那么整个装置的速度可提高8倍。”作为软件之王的微软怎能接受:“我们不在乎这个,我们要做的是增加新功能。”双方在软件方面的彼此蔑视贯穿至今。

表面上,双方优势互补,互为成就,实质上双方处于完全敌对状态,每一方都渴望摧毁另一方的垄断地位。他们都将产业视为零和状态,对方多挣一美元就是自己少挣一美元。当然,初期的对抗是隐蔽的,但逐渐激化。1988年,《纽约时报》将英特尔386芯片称为“美国最赚钱的垄断产品”,微软就按捺不住了,公然支持英特尔的竞争技术——RISC芯片。微软首席执行官梅尔沃德不时向英特尔吹风:“RISC代替英特尔原有芯片是大势所趋。”1991年,微软更纠集DEC、MIPS、Compaq、Dell等巨头,成立先进计算环境(ACE)联盟,试图一举干掉英特尔。但最后ACE没能搞成气候,微软不得不与英特尔再度合作。精明老道的格罗夫很现实:“与其把微软看成莫逆之交,倒不如将它视为列车上的同路人。双方去向相同,以诚相待。但你不能把你家房门的钥匙和交给他。因为你知道,你们到某一站将要分手,各奔前程,所以,对他过于信任没有任何好处。”

英特尔从来视自己为业界的领路人,但进入90年代中期,微软的地位如日中天,成了无冕之王,双方实力对比发生逆转。当时英特尔欲推出本机信号处理(NSP)技术,但这对微软的软件标准构成冲击。微软多次威胁英特尔(这些后来都成了微软垄断案件中的最好证词),并公开宣称不支持NSP,使业界火药味顿起。最后格罗夫在战术上撤退,双方重修于好,酿出一段蜜月期。1996年,盖茨认为:“最近的两年内,在英特尔与微软合作方面所花的时间比前十年加在一起还要多。”

但是蜜月是短暂的,临时的。进入19年,双方关系再度逆转,尤其是格罗夫将总裁让位给贝瑞特时,他回首过去,认为自己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英特尔太依赖微软。如此下去,双方势力还将进一步倾斜,必将危及英特尔未来的生存。因此,英特尔准备调整策略,努力遏制和削弱微软在业界的影响力。

实际上,微软也将英特尔视为最大的敌人。在一份微软19年的内部机密备忘录中,微软高级副总裁Joachim Kempin向盖茨建议:“如果他们(指英特尔)决定在拥有CPU的同时也想拥有操作系统,那我们的生意就危险了。如果他们决定以1美元出售操作系统,以100美元出售CPU,他们将使OEM站在他们一边。我们的对策是,可以买下国民半导体公司或AMD,或者两者都要,同时拥有CPU和软件业务。但双方的股票(英特尔和微软)会突然暴跌。我们将以100美元出售软件,以1美元多一点出售CPU……而且我们有足够的钱为芯片生产能力投入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