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汽车发展报告2022版_中国节能汽车发展报告2022版最新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中国节能汽车发展报告2022版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й????????????????2022??

2.协同推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公平发展

3.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如何?

4.普华永道:202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并购呈增长态势

5.关于2022年经济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若干思考

中国节能汽车发展报告2022版_中国节能汽车发展报告2022版最新

?й????????????????2022??

       回顾今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发展趋势可以说是逐步复苏且稳中向好。根据中汽协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6万辆和13.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和67.7%,刷新了新能源汽车的当月产销记录。

       就在新能源市场稳步前进的节点,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引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15年的发展方向,而此份文件距离此前征求意见稿的发布仅不到1年的时间,侧面印证了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视程度。

       不过为了避免各位吃瓜群众觉得文章太长不看的尴尬,此次只挑选规划文件中重要的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明确未来新能源产业愿景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愿景,预计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竞争力将得到明显增强。纯电动乘用车百公里平均电耗将降至12?kWh,新能源车型的销量将达到整体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相较于此前的征求意见稿,正式规划文件由原来新能源车型2025年25%的销售总量下降至20%,整体目标更加稳健。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中的描述,其预计我国纯电动和PHEV车型将在2025年占整体汽车市场销量的15%-25%,2030年将打造30%-40%。为此,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他认为20%的目标肯定能实现,25%的目标是有希望的。

       对于百公里电耗方面,此前征求意见稿中百公里电耗为11?kWh,正式文件将百公里电耗提升1?kWh。崔东树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不用简单的电耗约束处在初步发展的新能源总体产业,当前中国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高端化上做的不错,应该给更多的发展空间。

       根据规划文件阐述,预计到203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有较强的国际行业竞争力。届时,纯电动车型将成为销售市场上的主流,公共领域将采用全面电动化,同时燃料电池汽车将逐步实现商业化应用,搭载高度自动驾驶的车型应该实现规模化覆盖,充换电网络相较于如今变得更加完善便捷。或许到那时,充电就不再是束缚新能源车远行的绊脚石,既能够促进节能减排,同时又不影响社会运行效率。

       完善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如果说新能源车型展望愿景是为我们规划了一副未来的美好蓝图,那么具体到落实层面还得看基础建设情况。规划文件指出,要加快新能源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做到科学布局,同时加强城乡建设规划、电网规划及物业管理、城市停车等各方面统筹协调能力。

       居民区充电服务点方面,将积极推广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充电理念。而在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中,将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战略布局。同时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加强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研发,提高新能源车型充电便利性。

       俗话说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就在新能源规划公布第二天,充电桩概念股持续走强,截至11月3日收盘,汉宇集团、英可瑞等多股涨停,易事特、天迈科技、南京聚隆等涨幅均超过5%。

       除了充电桩合理布局之外,规划文件中还指出将推进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建设,推进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建设,加快车联网无线通信(C—V2X)标准制定和技术升级。同时推进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加强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车载终端之间的互联应用,推进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改造相关标准制定和管理平台建设,为将来实现自动驾驶提前布局。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我们的薄弱短板就是产业基础能力,虽然从数据上看起来很美,但实际基础并不扎实,很多自主品牌的可控能力不足,此次规划文件要求强化产业链,恰好给各方做好产业基础能力打开了时间窗口。

       提升核心技术研发实力

       对于任何产业发展来说,只有打好了基础设施能力,才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实力。根据新能源规划文件中显示,未来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深化“三纵三横”研发布局。即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动(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布局整车技术研发,提升电池管理、结构设计等安全技术水平,提高新能源车型整体综合性能。

       除了车型布局之外,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为“三横”,探索并构建新一代电动车型驱动系统解决方案,开展动力电池与燃料电池系统的技术公关,提升关键技术、先进工艺、核心零部件等方面的研发能力。

       同时未来将会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以龙头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主的联合研发机制,从不同技术路径积极探索,提高关键技术供给能力。引导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方面的跨领域合作,建立面向未来的新能源车型、智慧能源、交通创新服务平台。

       在跨界方面,目前走的较远的就是华为,前不久华为推出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独立品牌-HI。根据华为官方介绍,HI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全新的计算通信架构和五大智能系统。能够实现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以及激光雷达、AR-HUD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给各位主机厂车型未来跨领域合作打开了一扇大门。

       确立“新三化”路线

       此前对于不少车企而言,常常挂在嘴边都是“新四化”路线。所谓“新四化”,即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此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文件中首次删除了共享化,文件中表示: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汽车与能源、信息通信等领域加速融合,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将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为此,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此次删除共享化的意义很大,共享化根本不是新能源发展的目标,仅是一种商业模式,而且汽车共享在中短期是不现实的。

       现实情况也应证了这一点,从共享经济开始衰落之时,除了共享单车面临倒闭潮之外,多家共享汽车企业也不堪资金、运营等重负,陆续暂停了部分或整体的共享汽车业务,甚至部分资金不足的企业已经宣告破产。所以此次规划文件中删除共享化,对于现在的用车环境来说是较为合理的取舍。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发布,一方面代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长期发展的决心和力度不变,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对于新能源车企及其产业链的长期利好。华西证券研究报告指出,当前新能源汽车政策支持力度有增无减,且新能源汽车目前渗透率尚处在低位,未来整体增长趋势较为明确。

       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此次规划文件的发布,意味着未来国内新能源市场将会不断完善,同时日常新能源使用便携程度以及车辆整体实力将得到大幅度增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协同推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公平发展

       易车讯 日前,乘联会秘书长对外表示,2021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逞爆发增长,9月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20%,2021全年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突破15%。其同时展望,2022年的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有望突破20%。

       据乘联会分析,2021年新能源车市超高速增长期,这有其特定因素,主要是低基数和新品超强贡献的促进,加之疫情下私车出行的需求旺盛。今年9月份,新能源车销量达到35万台,销量同比增速2倍,也就体现新能源车年初受到市场拉动而呈现是爆发增长的特征。

       2021年中国车市进入一个相对平稳增长的特征,但新能源保持高增长趋势。连续两年的低迷为2021年奠定高增长基础。今年的后期增长压力不断加大。从基数看,今年后期仍持续较高增长。

       展望2022年,政策、产品、产业形态等都对新能源市场发展有利,新能源车企以及新势力车企发展势头将更强劲,同时积分压力,传统车企必定增加新能源的比例,渗透率有望超过20%。

       在2022年的芯片供给仍不确定的情况下,新能源具有的双积分和补贴优势,使得主机厂对新能源汽车的芯片资源倾斜度会大一些。

       2022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将会快速提升,这得益于用户对新能源概念的逐步接受以及与油车相比的实惠性。随着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部分厂家也退出免费充电政策,对比油车加油而言,新能源汽车在后期费用上有优势。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如何?

       我国汽车行业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 版)》已提出“汽车产业碳排放总量先于国家碳排放承诺于2028年左右提前达到峰值,到2035年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20%以上”的减排目标。

       交通运输领域作为我国第三大碳排放源,而汽车运输就占到该领域碳排放量总量的80%以上。汽车行业如何高效协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去达成2.0版本技术路线图的行动目标和碳中和长期目标成为当下产业关注的焦点。

       在SCP(乘用车动力总成专业委员会)& APS(汽车先进动力系统分会)近期举行的行业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就当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思辨,并达成了以下四大共识:

       共识一:实现双碳目标应遵循科学和市场规律,特别要结合中国国情。从中长期发展来看,任何单一能源都难以满足双碳战略、满足能源、资源和产业安全以及市场需求。

       共识二:双碳战略下,能源结构的多元化促进了汽车动力系统技术路线的多元化。油(气)电竞争与创新引领是中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

       共识三:技术中立的产业政策有利于推动各种技术路线的公平竞争和科学发展。从双积分到碳积分是产业政策中立的基础,可以高效优化市场资源和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共识四:混合动力技术是当前至中长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力措施之一。基于碳中性燃料的高效混合动力可以支撑未来碳中和的实现。

       双碳战略下,我国需要多元化的能源结构和动力系统技术路线

       在论坛的主题报告环节,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首先就我国汽车的能源形式展开系统分析,他表示,巨大的汽车保有量要求我国汽车的能源形式必定是多种能源方式的有机组合,特别是油和电的有机组合将长期存在,任何单一能源形式都难以满足需要。之所以会有该判断,徐长明主要是从能源安全和资源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汽车保有量接近3亿辆,到2025年预计达到4亿辆,未来保守估计在5亿辆的水平。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我国石油消费量也在以每年2000-3000万吨的量在逐年增加,而这些增长均来自于进口。

       作为参考,2021年国产石油的产量是1.99亿吨,进口是5.13,石油进口依存度为72%,最高的年份(2020年)达到了73.6%。而放眼全球,我国石油的进口量占到了全世界石油出口量的25.7%,即世界每出口4亿吨油,我国就要进口1亿吨。

       面对居高不下的石油进口依存度,以及我国现有的汽车保有量和未来增长趋势,单纯依靠石油显然难以确保我国汽车产业的平稳安全运行。可能有人会问,抛开石油,全部采用纯电动行不行?答案也是否定的。

       从全球矿产资源的储量来看,锂资源可以支撑起电动汽车的发展,但是镍、钴等资源仍较为紧张。且这些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对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同样存在着不可控因素和风险。“汽车的能源形式最好一部分用油,一部分用电,甚至一部分用天然气以及可再生资源,才可以确保我国汽车安全运行。”徐长明说道。

       SCP名誉理事长李理光补充道,对幅员辽阔的中国而言,单一的能源形式不但满足不了能源的安全性,也满足不了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因此,在多元化的能源结构下,我国汽车驱动系统的技术路线也势必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且在双碳战略下,多技术路线并举也是实现汽车行业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2.0版技术路线图中指出,我国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各占一半,传统能源动力乘用车将100%为混合动力汽车,从而实现汽车产业的全面电气化转型。

       目前来看,在全面电气化转型之下,EV、PHEV、HEV成为当下最为主要的三大技术路线。

       对于三大技术路线的技术特征,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杨建奎分别进行了介绍。他指出,从体验和经济性来看:EV技术特征集中在两端,一是受积分、购置税和补贴等边际成本的补助,使短续航EV车型有着超低的经济性,二是在纯电驱动和智能化配置的加持下,其驾乘体验方面能明显优于PHEV和HEV等车型,但是存在续航和充电的问题;PHEV技术特征较为均衡,经济性和体验性均处于中等位置,但经济性和体验性均受是否充电的制约;HEV技术特征较为单一,相对于以上技术路线,处于较弱地位。

       而技术路线特征与市场需求的匹配,是驱动市场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且不同细分市场的用户对需求的关注度各有差异。根据消费者调研数据显示,A00/A0级车型作为家庭的补充车辆,经济性为第一驱动因素;A级车型作为家庭主要用车,经济性和便利性为主要驱动因素;B级及以上车型作为家庭的升级车辆,对智能化要求较高。

       回归到市场表现来看,EV整体渗透率超过19%,主要来自两端的A00级和B/C级市场,占比超60%;PHEV整体渗透率为5%,均来自于主流市场(A、B、C级)且分布较为均衡;HEV整体渗透率现阶段为4%,主要集中在A、B级主流市场。这既与消费者调研的需求相吻合,也表明市场需求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且各自发力。

       EV渗透将逐渐放缓,与油车会是长期竞争关系

       对于不同技术路线未来的发展前景,杨建奎表示,EV技术路线的渗透将逐渐放缓,未来提升的关键是解决充电和续航问题。“我们认为2022年整体的新能源渗透率预计在26%左右的水平,将提前完成2025年目标,而2025年的渗透率将在38%左右,其中 EV的渗透会率会逐步放缓。”

       他做出这一判断的原因有三:首先,在A00与A0级市场上,EV已从经济性上完成对其他技术路线的超越,但是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也制约着该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其次,A级车将成为未来制约EV渗透的最大阻力,因为不管是在用车场景还是经济性上,EV均无法体现自身优势;在B、C级市场,EV在经济上较豪华品牌车型有较大优势,但仍需解决充电及里程焦虑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短期内均难以得到整体解决,也将使得EV的渗透逐步放缓。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电动车与油车之间会是竞争关系,而非替代关系。他分析指出,从产品本身来看,电动车和油车各有优劣势,但是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电动车想要全面覆盖油车,除非有重大的技术突破。“大家经常用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手机的过程来理解电动车和油车,但是后者替代的难度相当大,智能手机是把功能手机的功能全部涵盖后,又增加了很多新的功能,而电动车不能涵盖油车好的方面,所以在未来电动车和油车是一种竞争关系,不是替代关系。”

       PHEV渗透将继续加快,自主企业有机会弯道超车

       至于PHEV技术路线的渗透将继续加快,将成为在EV技术路线尚未解决充电和续航问题时的重要发展方向,自主企业有弯道超车机会。

       杨建奎分析指出,目前行业内PHEV的定价逻辑是以同类传统车为基准,上浮所增加的成本进行定价;但因技术路线的变更,使自主及合资企业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合资企业传统零部件优势减弱,自主品牌有进行弯道超车的机会。此外,PHEV在政策合规、新能源转型、全生命周期经济性和驾乘体验方面可以对HEV实现全面的超越,他特别强调,自主企业用短续航PHEV替代HEV,是PHEV全生命周期经济性超越HEV的可行方案之一。

       他还表示,在燃油车为主的时代,PHEV大多基于传统车平台衍生出来,随着电动车时代的到来,各企业快速进行电动化转型,从EV平台衍生PHEV平台将成为趋势。可以看到,目前已有不少自主品牌车企都推出了自家的混动系统架构,如长城汽车的柠檬混动DHT;长安汽车的蓝鲸iDD;吉利汽车的雷神智擎Hi·X混动系统等。

       徐长明则表示,较长时间内,BEV和PHEV会是并行发展的关系。此前,BEV一直占据着主体地位,获得率先发展,PHEV的占比较低。但是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PHEV出现超常规发展,增速超过纯电动,且这一情况在2022年仍在延续。

       根据中汽协统计数据,今年1-8月,我国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11万辆和304万辆,同比均增长1倍;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5.7万辆和81.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9倍和1.7倍。

       分析PHEV的发展进程不难发现,该市场的增长与比亚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等超强竞争力产品的出现(2021年下半年上市)相契合。这类车型相较于燃油车,有更强的经济性和更高的智能科技体验;相较于纯电动车汽车则直接甩掉了里程焦虑。基于此,徐长明表示,PHEV技术进步带来的车型价格和使用成本的下降,让这个市场还会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

       同济大学的赵治国教授亦表示,PHEV肯定是这两年市场的主流,但他也提醒到,如何把一款车做到性价比最高是大家共同的目标,但是不同企业的资源不一样,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包括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技术)的积累也不一样,各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资源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PHEV技术路线,打造差异化的产品特性。

       HEV节能效果明显,将成为实现双碳目标重要一极

       杨建奎指出,从双积分单分技术提升的成本来看,HEV相对于NEV的劣势正在减弱。随着双积分政策的调整,NEV产品所获得的新能源积分及油耗积分会逐步降低,且未来NEV电耗将会有逐步纳入考核的趋势,会进一步缩减HEV相对于NEV的劣势。

       同时,他重点指出,HEV技术路线渗透平稳,是传统企业在电动化转型较慢情况下的必要选择路线。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有序推进,节能降碳目标将逐步加严,发展HEV将成为节能降碳的必然选择。

       对此,SCP理事长王瑞平强调表示:“要实现双碳目标,HEV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目前电力结构70%是火电,在这样的情况下实现碳减排,电动车并不是最佳的节能方案,我们希望在同台竞技的情况下,把各种因素考虑全面,因为双碳是有目标的,靠单一路线发展会受到很多的限制和制约,而且能否在短时间之内得到大面积的普及也是个问题。”

       在王瑞平看来,HEV随时可以投向市场,不需要任何的基础设施投资,现有的生产设施、动力设备都可以直接用,而且混动发动机的热效率目前可以做到40%以上的热效,这在火电占比较高的情况下,混动可以比电动更快、更好地实现节能减碳。

       赵治国教授也表示,从目前来看,混动不是一项过渡技术,而是一项长期技术。混动继承了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但在相对有限的区域里,发动机和变速箱又都做了一些减法,可以很好地满足油耗和法规的需求。而大家所认为的纯电动汽车是零排放汽车,从能源的角度来看却并非如此,除非未来都是清洁能源。

       其实,面对双碳大考,汽车行业的答卷不该是固定的,而应该是多元的。从我国汽车行业动力技术路线来看,整个产业不应该仅考虑发展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在我国能源结构尚未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协同推动和发展应该成为行业的主旋律,且相关政策的制定应该更加公平,让权于技术和用户,通过实践进行检验。

普华永道:202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并购呈增长态势

       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居世界第一。

       2022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75.5万/70.8万辆,环比变动9.3%/6.3%,同比增长110.0%/93.9%。2022年1-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471.7万/456.7万辆,同比增长120.0%/110.0%。

       渗透率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9月27.1%,2022年1-9月达23.4%,继续创历史新高。海外市场整体销量抬升,欧洲9月7国新能源整体销量19.94万辆,同比增长12.43%,环比上升66.80%。

新能源汽车前三名:

       1、比亚迪。

       比亚迪在1995年成立,如今业务横跨汽车、新能源、轨道交通、和电子产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具备电池、电机、电控及芯片等全产业的核心技术,车型更是覆盖乘用车和商用车。从系能源汽车发展至今,比亚迪的销量每年都名列前茅,可见它的市场认可是比较高的。

       2、特斯拉。

       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是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的,并且汽车销量也不低,排名仅次于比亚迪。在续航和电池使用寿命方面,特斯拉是有一定优势的,这得益于其bms技术,能做到对每一颗电芯进行独立监控,以此大幅度提升续航和的电池的表现。

       3、上汽通用五菱。

       上汽通用五菱在2002年成立,从名字就不难看出它是由上汽、通用、五菱三家汽车公司组成的合资公司。目前拥有四大生产基地,主要位于柳州、青岛和重庆。在发展上,上汽通用五菱有着集三方资源、南北联动、东西呼应的优势。

关于2022年经济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若干思考

       易车讯 9月29日,普华永道发布《202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并购活动回顾及趋势展望》。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汽车行业并购交易长期趋势向好,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已披露的并购投资总额累计超7707亿元人民币。2022年上半年相较2020年及2021年同期,总体呈增长态势。

       纵观2022年上半年,在宏观形势趋于复杂的大背景下,汽车行业同样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伴随支持性与规划性政策逐渐落地、技术升级拉动产业价值攀升、市场需求尚具可观空间等利好因素,相较2021年同期并购交易规模增速迅猛。202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完成254起境内外并购交易,已披露的交易金额超1793亿元人民币。

       2022年上半年汽车行业大型交易数量较2021年同期有所回落,降至25宗。从交易平均额来看,中型交易平均额较上年同期降幅22%,在三笔超百亿的重大交易推动下,总体平均交易额相较上年度抬升。汽车行业相较去年同期并购交易频发,战略投资/收购阶段投资相较其他轮次在数量和规模上均占有最大比重。

       2022年汽车行业并购交易地区分布方面,广东、上海、江苏三地投资氛围最为浓厚,交易数量均在30宗以上,得益于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厚积的整体产业优势、政策扶持以及人才、技术的集中度与先发性。

       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汽车行业主管合伙人金军表示:“为迎接愈加未知的挑战,掌握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至关重要。二者是支撑汽车行业参与者在快速演变的市场竞争格局中,增加韧性、应对不可预测因素能力的主要来源。创新突破作为关键词贯穿其中,将成为重要价值增长点,赢得资本市场青睐。”

       从细分赛道来看,2022年上半年与上年同期,汽车零部件和整车制造领域的交易数量及金额均有显著增幅。汽车零部件领域电动化汽车部件、自动驾驶、智能驾驶等赛道风头强劲,吸金热度不减;整车制造领域受造车新势力强劲入局以及传统汽车厂商加速产业整合驱动,投资总量可观;汽车后市场领域受宏观环境影响交易增势放缓。

       汽车零部件领域作为热门赛道持续吸引各方投资者的关注。2022年上半年,交易数量达153笔,交易金额837亿元人民币。2021年相较上一年度在规模和数量上都有显著增长,2022年上半年与2021年平均水平接近。2022年上半年,电动化汽车部件和自动驾驶依然博得资本青睐,投资金额分别为574亿元及919亿元人民币。

       整车制造领域在2022年上半年交易数量达31笔,交易金额658亿元人民币。前十大交易中,新能源汽车势头强劲。传统燃油车厂商加速整合,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传统燃油车市场发展态势,产业间整合迸发规模优势,而规模效应在议价能力、战略调整的主动性等方面都为主机厂提供更多支撑,或将为其业务分拆布局新能源赛道提供更多可能。新能源汽车市场百家争鸣,出现传统造车企业背书的新能源品牌、登上主流舞台的造车新势力和跨界加入战局的互联网公司三足鼎立的局面。

       此外,自动驾驶在商用场景的落地仍在继续,自动驾驶已经呈现出了较为清晰的商业化路线,即分场景逐步落地力求加大渗透率,其中重卡应用场景包括港口物流、矿内物流、园区物流等,此外市政环卫、Robotaxi等场景下自动驾驶技术也崭露头角。

       汽车后市场领域并购交易节奏放缓,2022年上半年,交易数量达70笔,交易金额298亿元人民币。但随着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或创新相关衍生服务,以及“互联网+”等商业模式为其持续赋能,汽车后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在政策引导、消费者心理转变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相关配套设施也迎来重大机遇,在充电市场持续发力的同时,换电业务兼具补能速度快,更易缓解“里程焦虑”等竞争优势,在技术升级的支持下脱颖而出。

       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汽车行业交易服务主管合伙人路谷春表示:“回顾过去一段时间,政策、技术、需求三方面共同驱动汽车行业持续释放增长潜力,吸引了各类投资者高度关注。展望未来,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还将继续在低碳转型、降本增效、技术升级等方面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易车App提供销量、热度、点评、降价、新能源、实测、安全、零整比、保有量等榜单数据。如需更多数据,请到易车App查看。

        2021年发生了很多事情,也牵动着每个人,2021年是中国***成立100周年以及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我们看到,党和国家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同富裕两个战略目标,不断的推动 社会 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人民生活 健康 幸福 。我们也强烈的感受到了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我们的国家和 社会 发生了很多结构性的变化,也有很多对于未来的前瞻性布局和深谋远虑。同样对个人,也需要不断的总结、改变,顺应时代潮流,在 历史 洪流中摆正位置、做好事情。当然,更多的还是基于工作的思考。

        民族复兴路上消费市场正悄然变化。 回望2021年,我们发现,国内的消费市场从生产供应和市场消费两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供给端,自主品牌、新国货不断崛起,市场占有率不断的提升,也加快海外出口,走向更多的新兴国家,产品的颜值更高、功能更强、智能化水平更高、性价比更高;消费端,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消费群体逐渐扩大,年轻化消费正在成为主流,伴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提质扩容以及文化自信和产品吸引力的增强, 科技 创新带来的新消费场景和新的消费体验不断涌现,兼具高品质、高颜值、高性价比,更有个性的新国货品牌迅速发展,这为消费市场带来新的增长驱动力。

        绿色消费转型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纵观2022年,国家的宏观政策在不断的引导技术、资金、人才从房地产和互联网等领域向高端制造业转移,持续推动制造业向绿色,智能,高端化升级。以碳中和为抓手,推动 社会 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加速企业向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减碳减排领域重点发展。绿色低碳是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大方向,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不仅仅是中国庄严的国际承诺,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202年国内的经济生产恢复比较快,但消费端恢复较慢,也说明国内的消费景气度下行趋势,消费动力不足。根据宏观部署,2022年经济发展的总基调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所以个人也不要太激进,保持工作和收入稳定最重要。明年一系列重大国际赛事和重要政治会议将举行,这都需要经济环境保持一定稳定、稳健,这是一个市场需求,更是政治要求。所以,中国经济在2022年要继续复苏,复苏的动能也将由逐步由外需拉动转向内需驱动。长期看,消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也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拥有广袤纵深的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和最健全且强韧有力的供应体系,这是得天独厚的国际竞争优势。同时,2021年共同富裕的政策不断推进、养老医保等 社会 福利不断普及、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这些都为中国的消费增长提供支撑,使其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发展新能源 汽车 一个必然的选择。 在这种 社会 大背景下,新能源车作为能源转型、就业承载、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的有利承载工具,将配合宏观政治要求、区域发展需求、产业发展所求、消费市场所需,加速发展。2021年,新能源的渗透率将超过13%,2022年预计将超过20%,这样一个高的渗透率预示着新源 汽车 将迎来加速爆发式的发展。目前也能看到无论是自主还是合资企业,新能源车的产品布局越来越丰富, 毫无疑问2022年将是新能源产品的大年,各个企业都会基于不同的技术路线、产品布局推出各自型号车型,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基于2021年的所见、所感、所思,可以总结新能源 汽车 呈现这几大趋势和特征:

        1、新能源车正在加速与爆发。 2021年新能源 汽车 的市场渗透率将突破12%,达到一个临界爆发点,迎来市场化快速发展阶段,产品更加丰富,竞争更加激烈。新能源趋势不可逆转,能源革命的浪潮汹涌而来,也会倒逼国内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加速。

        2、新能源 汽车 的溢出效应。 伴随着限行、限购城市规模的扩大,新能源将加速1-3线城市对传统燃油车用户的抢夺,对传统市场形成冲击。目前新能源车还不是主流消费,但这种转化趋势正在扩大。所以传统车型在1-3线城市的选择优势下降,将被迫逐步的下探到低线城市,从而带动整个市场的消费升级,也迫使传统 汽车 通过产品改良,继续提升产品性价比来提升竞争力,提供用户更好的出行体验,这也将助力整个消费升级和国内市场的流动循环。

        3、个性化产品异军突起,自主品牌崛起成为一个持续性的趋势。 在产品同质化的背景下,自主品牌在外观设计、个性化表达以及智能化体验上的优势逐渐凸显,将引导90后,00后选择国货风潮。消费的年轻化带领了自主品牌走向国潮复兴、国货崛起之路,不断为用户创造更加幸福美好、更有获得感的用车生活。

        4、 汽车 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用户的增换购需求持续增长,购车预算及车型尺寸不断增加,做高端,做品牌是自主品牌的结构性机会。自主品牌的价格继续提升,代表着自主品牌价值的提升,这预示着和豪华品牌、合资品牌必有一场硬碰硬的厮杀。

        5、 汽车 消费从市场主导变为产品主导。 这两年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尤其是传统 汽车 ,价格战、渠道战、广告战很猛,产品也逐步同质化、内卷严重。新能源 汽车 带来了市场增量,其技术的突破带来市场结构突破。新能源倒逼传统 汽车 转型升级,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带动了市场需求从合资向自主转移,国内自主品牌迎来了逆袭的战略机遇。同时,新势力品牌也在快速崛起。

        基于以上5个发现,我们同样能看到很多机会,而对于企业则是战略要求。

        1、新能车生态布局要加速。 众多整车企业加强新能源相关技术研发,以刀片电池为代表的高性能电池逐步大规模应用,同时超常寿命技术,超级快充技术以及低温性能提升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逐步解决新能源车续航衰减,充电慢等问题,纯电架构、L3智能驾驶、数字座舱等产品技术迭代加速。消费者对新能源的接受度短期持续提升,将会助力新联市场的需求持续释放。在整车保有量不断提升以及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充电桩的数量和规模将不断的提升,充电桩的运营效率也借助市场极致将会显著的提升,这些将带动新能源 汽车 需求逐步释放。

        2、产品要主动出圈。 2022年新能源产品大年,自主品牌的内部竞争将加剧,肯定会继续卷。所以,在 科技 智能产品的基础上,要聚焦年轻群体,借助多元化来满足Z世代以及互联网原住民的场景需求,创造更个性的产品印记,甚至创造话题场景,借助互联网扩圈来实现圈层化营销,让产品成为年轻用户的社交工具和朋友圈谈资。

        3、做高端提升品牌溢价。 2021年是自主品牌崛起的元年,在新能源电气化加速下迎来重大的战略机遇。2022年新能源继续争奇斗艳,2025年将出现百家争鸣之势。结构上,豪车电气化对自主品牌而言仅有3年的窗口期,到2025年自主品牌的先发优势将不复存在,到2030年这一市场的竞争必然白热化。细分市场上,中高级别的C级轿车,B级SUV和C级SUV中的新能源渗透率正在快速提升,将成为接下来快速崛起的新能源细分市场。通过消费升级,豪华市场的国产替代也会越来越明显。

        4、做强品牌反向赋能。 新能源 汽车 可以是首选,目前消费者对新能源的接受度不断提升,用户的产品印象更加牢固,品牌资产更显可贵。制造端的差距将会不断的缩小,产品本身的体验也将逐步的同质化,产品会存在竞争力落后风险。那么,基于品牌的竞争力将显得尤为重要,新媒体融合背景下流量获取更容易了,品牌传播也更方便,强化品牌价值是必须的。

        5、经营好用户口碑打造品牌沃土。 新能源未来不断激烈的竞争提示我们,要做品牌,而品牌来源于口碑,对于用户的经营、口碑的维护、品牌的塑造在高端豪华车型上非常重要性,要加快布局。要借助新能源本身的三电、架构、 科技 优势,讲好产品差异化竞争的故事;要能不断的提升整车智能属性,通过智能来重新定义豪华,讲好未来智能出行的故事;要通过定义未来美学、中国式美学,讲好造型开发的故事;通过定义品牌理念来诠释品牌故事,自主品牌下一个战略高点是通过创造全新的用户体验、以品牌为中心的用户生态打造,实现精品化的全新的生活和沟通方式。最后,要通过加速出海,以民族自豪感来赢得国内市场的共情和好评。

        6、把握住增换购市场潜力。 与传统车增换购市场对比,新能源车具备四个明显特征:增换购率高、女性用户占比高、豪华品牌比例高、年轻用户占比高。所以,如何把握年轻用户及女性用户群体的增换购需求,对于新能源产品将至关重要。

       好了,今天关于“中国节能汽车发展报告2022版”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中国节能汽车发展报告2022版”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